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每月初一至初十;中浣,指每月十一至二十;下浣,指每月二十至三十。

百度“知州事許涵度”,有以下解釋:“《三朝北盟會編》現存通行本,有光緒四年(1878)袁祖安的活字排印本,光緒三十四年許涵度的校刊本。”可見其人亦為文人。

“知州事許涵度敬書”時間為:一*七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十中的某一天。

所謂“知州事”,應該與如今地級市市長同級。

鐵路留給我的記憶

鐵路留給我的記憶

印象中,我村南面就有一條鐵路。

老人們講,鐵路是閻錫山一九三四年修成的,他怕日本人火車開進來,專門設計了一個窄軌。要想火車進來,就得換車頭和車廂。他萬萬沒有想到,人家火車進不來的同時,他的火車也出不去呀!或者說,他原本就沒打算出去,山西就夠他折騰幾年的。

我想在這兒,有必要講述一下閻錫山這個人,因為後面還要敘述村裡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曾擔任過閻錫山的文書。閻錫山,字百川,生於一八八三年十月八日,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人,九歲入私塾,二十一歲赴日本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畢業,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任山西都督,一九三一年被蔣介石委任為太原晉綏主任。“九•一八”事變後,與共產黨對抗,摧殘山西抗日*政權,長期盤踞山西,號稱山西土皇帝。一九四九年三月逃出太原,後在廣州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當年十二月逃往臺灣,一九六零年五月二十三日病死於臺灣,曾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老人們說,修鐵路時,線就劃在村裡張姓始祖墳上。正巧有位測量員,他老家是河南人,也姓張。看到石碑上的文字,他說:這還是我的祖先呢!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