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體情況我也不清楚,不過聽無病說起來的時候,似乎是國外的消費水平大概是要高一些,而且有一些專門的情報分析部門可以轉讓經濟情報和技術資料,這方面也是比較花錢的,就以範氏投資集團現在海外情報部門的規模,大概也是在數千人以上的,這些人以及他們的情報來源,都是要花錢供養的。所以,雜七雜八地算下來,大概也就是一年兩百多億美元的投入了。”
又有人提出了問題,“範氏在國內企業的純收入,一年也就是幾百個億美元的樣子吧?這麼大的投入,吃得消?”
“這個問題我也問過犬子——”範亨回答道,“據他所說,範氏在國內的投資,基本上都是不大講求回報的,主要是有感於國內在一些大的產業方向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所以他才籌建了一些產業來進行彌補的。至於說範氏的大部分收入,主要還是來自於海外市場,比如說金融和礦產資源、房地產、酒店業以及一些其他渠道。”
“冒昧地問一句,範副總理清楚範氏每年的營收數字嗎?”有位委員問道。
實際上這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件事情,因為範氏投資集團是一家跨國財團,而且股東人數極少,主要就是範無病本人,其他幾位重要高管所持有的比例也非常少,而且註冊地在海外,也沒有上市,因此這就造成了所有人對於範氏投資集團的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都是兩眼一摸黑,根本無法判斷範氏投資集團究竟有多少錢。
雖然大家都清楚範氏投資集團在國內的資產規模大概有多少,也能夠透過稅收來算清楚範氏投資集團在國內市場上的年收入,可是要全面對範氏投資集團進行評估的話,可供參考的資源就太少了。
如果說能有一個人清楚範氏投資集團的實際財力,怕是隻有範無病一個人清楚了。
因此範亨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兩手一攤道,“我也不清楚。我從來不問子女的個人收入情況,這是他們的個人隱私。”
不過範亨也補充了一句道,“不過好像去年在海外金融市場上的收入,據說有好幾千億美元的樣子,具體情況我倒是不好細問了。”
“啊——啊——”很明顯已經有好幾個委員們打算把頭往桌子上撞了。
人比人,還真是氣死人,有這種兒子做後臺,什麼大場面應付不下來?難怪人家範亨對於一切都不在乎,可以專心幹自己的事業,實在是不能比啊!
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大能源部
在範亨和範無病父子的構想當中。是要將能源部打造成一個超級大部委,所有涉及能源利用和能源規劃以及能源生產的部分,全部劃歸到這個超級大部當中,即便是許可權很大隨著入世之後地位越來越重要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也被納入其中。
之所以要這麼做,也是基於大能源產業的一種設想,同時為了符合高層的裁剪政府機構人員的需求。
國內的環保產業發展比較緩慢一些,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各地在推進環保市場化改革中摸著石頭過河。
以水務建設專案招商引資為代表,八十年代末期,一些城市開始了水務投資改革,城市政府透過直接或間接擔保,獲得政府間貸款或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在這一輪引資中,涉及主要大城市的一百多個專案,但引資未涉及產權關係。
在中央禁止城市政府參與擔保等直接融資行為之後,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了第二階段投資探索,外資開始以合作經營並且保證固定回報的形式投資城市水廠專案(基本不包括城市管網),同樣迴避了產權關係的明晰問題,只是明確了投資回報。
到了九十年代後期,開始了以大量的BOT方式為代表的第三階段改革探索。BOT針對單個新建專案(主要是水廠專案),放開了一定期限的有限產權,實現了專案的有效融資,但是迴避了城市水業的原有資產的產權處置。
隨著城市水務企業改制的全面展開,政府公共管理職能與資產出資人職能的分離,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後,水務企業的產權改革真正拉開帷幕,上海、深圳、三亞等城市水務企業的部分股權轉讓,標誌著水務行業市場化進入了產權制度改革的階段。
兩千零一年底,國家計委發出了《關於印發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要逐步放寬投資領域,除國家有特殊規定的以外,凡是鼓勵和允許外商投資進入的領域,均鼓勵和允許民間投資進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經營性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專案建設。
這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