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2章 天時地利人和

增,此時不宜出戰,以守城耗其銳氣,方好交戰!”

他們都是跟隨皇帝出戰,立下了軍功而封爵的,在文官面前已經有腰板,說起來的時候,鈧鏘有力,對比就有點明顯。

這在文官這邊聽來,就覺得有點刺耳了。其中方岳貢當即問道:“他們人多勢眾,攻下保定、通州,包圍京師,聲勢不更大?”

周遇吉聽了,出列回道:“攻城戰之下,賊軍和建虜的兵力損失必然很大,只要堅守而陷,攻城方必得不償失!”

“……”

文武兩邊,就在御前辯論。總的原則,其實就是文官憂心,以為皇帝趕緊下旨勤王穩妥一點;但是武將這邊,卻是認為先守城再戰,應該還是有機會。

崇禎皇帝聽著他們在辯論,自己卻也陷於思考了。

如果自己是多爾袞,下一步會怎麼做?如果自己是李自成,下一步又會怎麼做?

要做這樣的假設,有一個前提是,必須對這個人要有所瞭解,否則那就是瞎猜!

幸運的是,這兩個人在歷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人,他們兩人的事蹟,崇禎皇帝在後世時都有認知,綜合之後,大概就能知道這兩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在文武官員的辯論下,崇禎皇帝做著假設,慢慢地,對眼前的局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然後,他看到文武官員還在辯論,便開口打斷了他們說道:“保定之前已經給了不少糧草補給,保定軍民又經歷過大的防守戰,朕相信保定在短期內是不會有問題的。”

說到這裡,他看到範景文似乎想說話的樣子,便又補充進一步說道:“不管是建虜還是李賊大軍,如果想攻下保定,必然要付出慘重代價。朕料定他們兩方人馬都不可能在此時經受大量損兵折將的代價,也就不可能全力攻城。”

範景文一聽這話,便想了起來,沒再說話。

崇禎皇帝又接著說道:“通州乃囤積糧草之地,雖已有不少糧草運至京師,但也還有不少。劉九卿?”

劉九卿一聽,當即出列抱拳奏道:“末將在!”

崇禎皇帝看著他說道:“卿領本部人馬駐守通州!”

“末將遵旨!”劉九卿聽了,當即大聲領旨。

通州是京杭運河的終點,所有貨物都在通州卸貨,然後轉運到京師的。因此,通州是貨物的集散地,非常重要,掌握在朝廷手中,也能和京師成為犄角之勢。因此,崇禎皇帝有此部署。

隨後,崇禎皇帝便對殿內所有文武官員說道:“雖然建虜和李賊大軍聯合,看似實力更為強大,但是在朕眼裡,卻是天助朕,給朕贏了他們的機會。”

殿內文武官員聽了,不由得都有點懵。

皇帝這話是什麼意思?光是其中一路人馬就難以打得過,如今兩路人馬聯合,反而打得過了?

文官這邊的人,甚至在想,不會是皇帝想寬慰他們,安撫人心吧?

而武將這邊的人,雖然也是想不通,但是隨皇帝征戰下來,多少對皇帝已有信心,倒是比文官要更多一些對皇帝的信任了。

就聽崇禎皇帝對周遇吉等人說道:“此段時間,多抽調軍中精銳為夜不收,配備精良軍械,打探建虜賊軍動向,不得有誤!”

“末將遵旨!”周遇吉等人聽了,立刻抱拳大聲領旨。

隨後,軍議結束,文武官員各自回去幹活。等他們一走,一直隨侍在皇帝身邊的王承恩,忍不住便問崇禎皇帝道:“萬歲爺,奴婢愚鈍,想不出有什麼妙計破敵?為何敵人更強大了反而更有機會呢?”

崇禎皇帝聽了,微微一笑道:“天時地利人和!”

王承恩:“……”

這話說了,不是等於沒說麼!但是,你又不能否認這回答有問題!

看到他這樣,崇禎皇帝便稍微透露道:“建虜乃是遼東土著,不耐酷熱,如今已是七八月的天氣,正是關內炎熱時候,他們必然不耐此氣候,一個不好,便會水土不服,此為天時!”

王承恩一聽,不由得恍然大悟道:“萬歲爺聖明啊!奴婢這才想起來,好像建虜都喜歡等天冷的時候入關,原來就是因為這,這下奴婢懂了!”

崇禎皇帝其實還沒展開說,比如說這麼熱的天氣,身上的盔甲是真穿不住的。棉甲,鐵甲,皮甲什麼的往身上套,絕對一身汗,人都要虛脫,更不用說打仗得拼命!這也是崇禎皇帝為什麼會認為大的攻防戰不容易出現的原因。

他接著又對王承恩說道:“所謂地利,自然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