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絡脈。因為古人的解剖觀察很粗糙,許多是出於想像,分不清血管、神經幹、淋巴結等等線路的區別,所以十二經脈的分佈、走向又與大血管的實際狀況不符。”
我聽他說的是有人說怎麼的怎麼的,但聽他的意思來講似乎也贊成這種說法。但是我所瞭解的經絡似乎並非是如此。
“據我瞭解,好像透過解剖也不能找到經絡的,而且經絡好像也並不是指血管吧。”我隨即問。
“我也認為經絡並不是指血管。我們練習內功,身體裡面氣可是沿著經絡在執行的。穴位就在經絡之上,可是穴位就沒有在血管經過的地方啊。我也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清雲也說。
“秦教授,他們可不是單純來聽科普講座的。他們可是想聽《黃帝內經》裡面最神秘的東西的。”王院長笑著對他說。
秦川笑了一下,點頭說:“其實呢,關於《黃帝內經》的解釋有很多種,但是從古自今都還沒有人能夠對其理論有完全的理解。《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也就是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這是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但這類人只佔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面板電阻較低,這些現象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就目前而言,關於經絡,人們又以下假設:一是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二是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執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三是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資訊的傳輸渠道。”
第十七章 氣功
“能量與資訊的傳輸渠道?”我問。
“就是氣功。”他回答說。同時指了指清雲,說:“就是剛才這位先生所說的那樣。”
清雲道:“我贊同這種說法。我在練習氣功的時候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身上的氣機是沿著經絡在執行的。”
秦教授說:“氣功是中國獨特的健身術。系現代名詞。古代則根據功法不同,分別稱吐納、導引、行氣、服氣、食氣、練氣、靜坐、坐禪或內功等。其特點是透過練功者的主觀努力對自己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鍊,以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氣功內容廣泛,主要有調身、調心、調息、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氣功功法繁多,有以練呼吸為主的吐納功,以練靜為主的靜功,以練站樁為主的站樁功,以練動靜結合為主的動功,以練意念導引為主的導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國氣功流派很多,一般分為醫、儒、道、釋、武術五大派別,每個派別又分為若干個小流派。醫家氣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為目的。儒家氣功主要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道家氣功主要以身心兼顧、性命同修、清靜無為為目的。釋家氣功主要以練心為目的,要求精神解脫,其中又分兩派,一派叫做八定,強調四大皆空,一派叫做參禪,強調修身養性,普渡眾生。武術氣功主要以鍛鍊身體、防身和提高擊技為目的。各派氣功儘管方法各異,但總以練意、練氣為主。氣功從形態上可分為靜氣功和動氣功兩類。靜氣功採取臥、坐、站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運用精神內守和調整呼吸的方法,著重練身體內部,所以也稱為內氣功。動氣功是採取意和氣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如走式氣功、太極棒氣功、自我按摩等,因為它有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