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會給大將軍一個交代,但大將軍應早早撤兵出城?如此刀兵相加,朝廷臉面何存,大將軍也不願見我大秦京師陷於兵亂之中?”
趙石頷首,這下算是徹底的安心了,抱拳道:“事出無奈,還請諸公多多見諒,不過,以趙石看,等些時候,撤軍出城要好一些。”
汪道存臉現怒容,“為何?”
趙石故作為難狀道:“軍兵入城,非是趙石所願,諸公可知,這些軍兵都來自何處?”
眾人沉默,有人暗罵,要是知道你從哪裡調來的兵馬,今日之局還能是這般不成?
“蜀中蠻兵,西北鐵騎,殿前司禁軍,京軍各部,皆在其中,若讓他們這麼出城,趙石可是無能為力。”
這麼一說,其實就明白了,率兵入京,如同謀逆,手下將校性命攸關,入城容易,出城可不就有些為難。
就像漢時董卓應邀入京,其實進了京城容易,想要出去,就算董卓千肯萬肯,屬下將士也是不容他這麼做的。
還好,趙石又道:“為安將士之心,還要陛下旨意才好,此例也不可再開,為警後人……”
趙石頓了頓,琢磨了一下言辭,這才道:“撤軍之後,我自會請陛下削我官職,歸老田園便是。”
眾臣皆覺有些怪異,因為眼前這位大將軍還不到而立之年,說什麼歸老田園,真是有些可笑,但眾人也沒當真,這是題中應有之意了,上書請罪在所難免,但要說削官罷職,那就是開玩笑了。
今夜萬千軍兵應此人之命而來,誰敢保證沒有第二次,朝廷若真削奪了此人官職,長安非得血流成河不可,不過看來這撤兵之說,還得宮裡陛下做主才成,但宮裡……
這其實就是兵亂的後遺症了,任你權柄滔天,鬧過這麼一次,真的是不好交代過去,因為所有人都會想,有一次了,誰知道有沒有第二次,人同此心,怎麼會輕易交代過去……
!
第十卷 天下興亡誰人曉第八百五十六章 中書(四)(求月票)
(第四更)
當張大將軍被接過來的時候,趙石已經坐在了樞密使汪道存的下首,一眾大臣到是沒閒著,已經開始商量一些善後事宜了,也就說,塵埃基本落定,當然,景帝駕崩的訊息還沒有傳過來,一旦過來,又將是一場風波。
不過如果宮內順利的話,太子李全壽將成為穩定朝野政局的最重要的那個人,這個時候,沒人回想起幾個月以來還在交口稱讚的二皇子殿下。
二皇子一黨的命運其實在大軍入城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可能也就是死於不死的區別,其他的,都已經談不上了。
張大將軍滿含怒火而來,他醒來的時候,還以為趙石是負罪逃了,想著趕緊知會相關人等,封鎖四門,或者發下海捕公文,怎麼也要將人抓住,這個臉丟的實在有些掛不住,但也顧不上那許多。
但到了大理寺門口,便被人攔住,大軍此時已然入城,雖然還沒到這裡,不過隱隱傳來的馬蹄聲,卻已經說明了一些事情。
大將軍張培賢到想趕緊出去,不論調動兵馬,還是什麼,總比坐以待斃強,但這裡是大理寺牢獄,被人封住入口,真的是插翅難飛,於是,大將軍悲劇的發現,自己竟然搖身一變,成了趙石那狗東西的替代品,被關在了大理寺牢獄之中。
張大將軍很憤怒,而且是勃然大怒,但惱火也是無用,想要從這裡走出去,真的需要趙石那樣的身手和勇力,可惜,大將軍張培賢缺的就是這個。
等到趙石軍令到了這裡,張大將軍已經好久沒動靜了,進去一看,氣惱至極的張大將軍端坐在牢門正面。眼睛幾乎能噴出火來。
被一眾軍兵簇擁著,其實是押解著,來到中書所在,但張大將軍的怒火已經快消耗的差不多,一路所見。真的是驚心動魄。
他可不是中書裡坐著的那些人。他是剛從戰陣上回來的大將軍,他都看到了什麼?西北延州鎮軍的鐵騎,還有各處的殿前司禁軍,中間還夾雜著雄武軍所部。反而是他想象中的羽林左右衛不見蹤影。
但這些還罷了,那些雖然穿著秦軍軍服,但那與漢人迥異的黝黑麵容,以及那一雙雙羅圈著的小腿兒,只能證明這些都是胡人。
胡人怎麼會到了這裡。還這麼多,趙石那廝是怎麼將這些人招來的,張大將軍是怎麼想也想不明白,因為他從沒有見過吐蕃人,做夢也想不到,趙石竟然把吐蕃騎兵給招到了這裡。
所見所聞,已經讓他毛骨悚然,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