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的更迭,並未給勤政殿帶來什麼新的變化。
太子李全壽如今要處置的事情非常的多,但他精力旺盛,在昨晚,將所有的怨毒和仇恨留下之後,之前也病怏怏的太子殿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宮內的大小事情都要他來定奪,因為皇后,皇貴妃先後逝去,也就沒有太后一說了,當然,之後可能要選一位景帝嬪妃來繼承這個稱號,但現在不行,而他還沒有登基稱帝,太子妃也不便處置宮務,太皇太后身子不濟,也無法處置這許多事情,所以宮內的事情也都壓在他的身上。
所以眾臣等了好一會兒,才被招進正殿之中。
這一次,商議的事情便要細緻許多了,毫無疑問的,禮部擔子最重,禮部尚書方謙,乃景王府舊人,景帝駕崩,新帝登基,諸般大事,都要他來出頭辦理。
不過對於他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可以在新帝面前盡情的展示自己的才幹,來取得新帝的信任,這是極具諷刺的一件事,但於官場中人來說,並不出奇。
說完了這件事,接下來其實才是正題,清理王氏,曲氏,以及他們的黨羽終於被擺在桌面上,這才是朝堂爭競最激烈也最誘人的一環………
京師大族王氏一旦倒下,要空出多少的位置,要多少的人填補上去,京師門閥,少了一家,但餘下的人,顧不得有什麼兔死狐悲的感傷,因為一塊香噴噴的蛋糕就這麼擺放在了那裡。
當然,之後的各種交易,妥協,爭奪,已經少不了新帝……以及大將軍趙石一份了………
(解釋一下,之前的章節就不回顧了,有人問起韓文魁這個角色,其實很好理解,古人所謂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兩件事都是一個男人的奇恥大辱,韓文魁派人殺自己的弟弟也就很好理解了,殺父之仇報了,還能活在世上,但奪妻之恨,仇報了,就算活下來也不能抬頭見人,有這麼個人在,韓家就不用想抬頭了,不要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古代人,古人在一些事情上的底線,是牢不可破的。)
!
第十卷 天下興亡誰人曉第八百六十章 為誓(求月票)
(月票,月票,阿草也不出去放鬆了,就在家裡碼字,最後的衝鋒,只有堅定的人,才能取得勝利,大家也堅定一些吧,哈哈……還有,問一句,情節是不是推動的有些慢了,加快一下情節節奏,大家認為呢?)
很多事還是定不下來,需要慢慢梳理,國事其實就是這般,要不怎麼都說戒急用忍呢,誰都想快刀斬亂麻,但治大國如烹小鮮,即便是勝利者,即便如今京師在刀兵之下,有些事也急不得的。
一些事情還得中書,樞密院眾臣過後商議,這裡定下的只能是一個基本的方向,比如王氏,曲氏必然要論罪,但怎麼論罪,又有哪些罪名,會否牽連到很多人,這些都是大臣們仔細商議之後,才會報到御前。
這一定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功夫,現在還算簡單,若是沒有刀槍威壓,估摸著一些人的罪名還真的定不下來,即便皇帝下旨,求情的人也會接踵而至,現在沒有多少求情的,但所有人,都不願看到朝堂過於動盪,這是基調,連太子李全壽以及大將軍趙石都是這個想法。
但罪首肯定難逃厄運,這個也是都明明白白的定下來的。
趙石並不打算過於干涉朝政,那會讓他成為眾矢之的,但群臣頻頻投來的詢問目光,以及太子李全壽屢屢詢問他的意思,都表明了,他就算不參與進來,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趙石乾脆推薦了兩個人,一個不用說了,便是禮部郎中李士芳,這人一開始就站在了他的一邊,許多事都是經此人之手辦的,而且還有這許多年的交情,推薦一下也是理所當然。
另外一位,就是吏部右丞李師雄。這人是瞭然和尚的兒子,十多年過去,朝野之中,多數人不知道此人與大將軍趙石的關係,而其人多少有些方正。到了現在。有趙石這樣的助力,也不過是吏部右丞而已,在朝堂上連話都說不上。
不過趙石推薦此人,要的卻是大理寺少卿的位置。也算是超擢,但趙石開口,又是大理寺這個得罪人的位置,沒人會說什麼,連李圃都好像鬆了一口氣般的默然不語。就更別提其他人了。
而大理寺少卿的位置上,現在坐著的正是王家的人,大理寺以前,也正是王家的地盤,所以趙石只輕飄飄一句話,李師雄的命運便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至於李士芳,趙石只略微提了一句,,這個其實不用他管。論功行賞的時候,自然會給他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
還有張世傑,也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