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任新職。
剩下的一小半,又有一部分,是因年齡之故,回家養老去了。
只有少數,算是遭了黜落。當然,其中以京官居多。畢竟,他們處在大秦的政治中心,風波起時,也總是他們首當其衝。
而這些人事任免,其中只有五名軍中將領,也都是殿前司禁軍所屬。
這是趙石最關注的地方,也就仔細的瞧了瞧。
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禁軍整編進行的已是如火如荼,殿前司禁軍的編制也一直在縮減。
因殿前司禁軍膨脹過快,之前已有編制混亂的苗頭,現在,其實就是這一後果的顯現。
四品武職,在大秦應該是一路宣撫使的品階了。
進入三品,便是大秦上將軍,必定曾在邊鎮領兵,還得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好一好,就是獨領兵權,像趙石,張培賢等就是這麼過來的。
但這幾人,都位在四品,卻只能算是地方將領,品級和權力並不相符,出境有點尷尬,爭不到宣撫使之職,品級卻又到了。
這樣的人,在邊鎮自然無事,畢竟邊鎮軍將,普遍品級要高出地方一籌,但他們不是,他們是殿前司禁軍在擴張中,順便得到實利的一群人。
怎麼辦?
從這個上面,其實就能很好的看出朝廷的決心,其中有三位換了地方,品級被強行壓到五品,另外兩位,因才能平平,有屢遭堪合,直接免官罷職。
趙石稍微瞅瞅,也就明白了,這兩位年紀大了不說,還出身地方大族。
他們算是正德年間舊有軍制的殘留,所謂的地方將門的產物兒,從參軍之職做起,一直維持到今天,很典型的例子。
自趙石從軍以來,這樣的人見過的多了去了。
當然,這也顯示出朝廷對禁軍整編之事的決心和力度。
不過,朝廷的宗旨很明確,就是要將殿前司禁軍拆分開來,給予地方布政使更多的兵權,上面也不再有殿前司禁軍指揮使衙門指手畫腳,調動禁軍的權力,歸於兵部和樞密院。
如果再能將禁軍將領的任免之權搶過來,那麼,大秦的軍人們,將是歷朝歷代以來,受到文官掣肘最少的軍人了。
雖然關注,但趙石也沒有看的太過重要。
也許在外人看來,成武七年開始的禁軍整編有些太過急功近利了。
但在趙石看來,到現在為止,禁軍整編還是在按部就班的進行,並沒有脫離之前他在京師時,已經商量好了的那些規劃。
其實,從成武四年他奉旨回京,就一直在準備這件事。
從成武五年滅夏之役後,這件事也就清晰了起來,無論是皇帝陛下,還是樞密院,甚或是殿前司指揮使衙門,都在為此事做著準備。
一直到現在,差不多三個年頭,準備的已經夠多了,也取得了殿前司禁軍指揮使種燧在內的許多人的支援,到了成武七年,才開始施行。
而實際上,真要追朔起來,從成武元年的長安之變,殿前司禁軍指揮使王佩人頭落地開始,殿前司禁軍整編就已經之事就已經有了苗頭。
這麼多年下來,一直按兵不動,許多人的謀劃,許多人的心血都在裡面,又怎麼能稱得上急功近利?
而殿前司禁軍整編,才算是剛剛開始,遠遠沒到結束的時候。
這毫無疑問,是一次大規模的軍中鼎革,最後所涉及到的,也不會光光是殿前司禁軍……
緊接著過來的就是家書。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每次回京之前,都會接到。為的不是讓他安心。而是在家書中。詳述京中情勢,讓他好有個準備。
一般來說,這封家書,都出自府中幾個幕僚之手,這次也不例外。
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意外,京中有點亂,連向來平靜的早朝,都屢屢有爭吵發生。可見,這一輪動盪到底有多劇烈了。
而在這個時候,當初那場波及甚廣的科場案也發酵了起來。
許多蜀人官吏紛紛外貶,可以說,蜀人的頭一次抗爭,完敗,可以想見的,明年科舉,蜀人也許會遭受到更多的打擊。
而皇帝陛下,又提出了遷陵的動議。
毫無意外的。遭到了群臣勸諫。
看上去,這個時節皇帝陛下還要自尋煩惱。有些不智,但實際上,這就是皇帝陛下用慣了的政治手腕兒。
遷陵之議被拒,一些障礙重重的人事任免,很快就透過了中書決議,這樣的交換,皇帝陛下已有樂此不疲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