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張梅香。
張梅香似乎並沒有對這身裝扮有何看法,只是淡淡言道:“這身只算尋常便服,若你有資質學藝,往後所見漂亮服飾不會少。”
言至於此,張梅香便放聲詢問架馬車伕:“車伕,現至何處?”
車外傳來車伕聲音:“回大司,已近城外,往前不遠便是瓦市。”
張梅香微微頷首,再度言道:“到了瓦市便停下歇歇,不急這一朝一夕,連夜趕了幾日,馬也疲乏了,我們也好尋處茶館用些茶水、果子。”
車伕聞此言,情緒明顯高漲,便樂呵回道:“得嘞!”趕車伕遇到僱主許多,如張梅香這般通情達理的倒在少數,是以聽聞此番,手中馬鞭兒便揮得更為賣力了。
疾馳之下,不出半個時辰便來至玉皇山下,臨近長橋,行路人也變得愈來愈多。
隨著車把式一陣扯韁,馬車緩緩停將下來。
“張大司,這便到城外瓦市了!”車伕朝車內笑道。
小桂枝懂事得很,聞此便立即起身,來至馬車兒門外,撩起簾帳,不過終究身短,只得掀起個半扇,不過張梅香見此,也是心中預設讚許女娃的教養,雖面無表情,也是微微點頭,走出車中。
楊桂枝隨在其身後下了馬車,而馬伕則是在一旁與張梅香客氣言語了幾句,便將馬車驅往前方不遠處,而那一處的馬車已然成群,數來不盡,想必都是預備進臨安之人所乘。
隨著馬車挪開,楊桂枝視野豁然開朗,呈現在她眼前的便是這偌大的城外瓦市!
雖只是城外,但這瓦市也極為壯觀,也因桂枝先前從未見過此等場面,是以此時訥在原地。
此處街頭巷尾大小牌坊林立,數百招幌反覆揮動,有那賣吃賣喝的,倒賣銅飾掛墜的,兜售布匹絹帛的,獻藝賣術的;而往來行人中,更是男女老少皆俱,其中更有不少在城外駐紮護軍,優哉遊哉穿梭其中。
吃喝之處,多以酒肆茶樓為主,其中帶有:說書、唱戲、歌舞、雜劇、弈棋等娛樂事項。
倒賣墜飾之處,多以銅飾及少許銀飾為主,更有一些色彩奇異的石頭,不知其名。布匹絹帛比較普通,僅有幾處在賣少量的絲織品,更有前後兩側高聳如山峰,中間凹下如山口的山口冠出售,此時正有不少女子圍在跟前精心挑選。
而這獻藝賣術的便多了:傀儡戲、百戲、相撲、魔術、雜技數不勝數,其中最為亮眼的便是幾處象棚,其中待著一些長鼻大耳的野獸,初見時,桂枝也不敢靠近。
此時,瓦市間人數眾多,桂枝站在一側,眼珠滴溜溜地轉著,眼花繚亂。而張梅香的一句話,打斷了桂枝的驚訝,“隨我來。”
楊桂枝乖巧點頭,來到跟前下意識伸出手去牽張梅香的袖襟,但小手剛觸到便縮了回去。
“跟緊些,手拿來。”張梅香自然是發現了她的小動作,於是便主動伸手拉著她,畢竟此處人多,身處鬧市之中,難免什麼人都有,雖然她不善言笑,但亦是負責任的人,畢竟答應了她生母要視如己出,自然該保護好她。
來往的人不少,多數時候是人擠人的情況,但這種現象大多是郊外百姓之間才得見,對於衣著華麗、氣質不凡的人,他們自然不敢靠近,若是不慎蹭髒了對方的衣服、踏髒了履,恐躲不開其身旁部曲的一通毒打,畢竟權貴之人身旁不會少了那種出頭者。
張梅香便是這些百姓眼中的“貴人”,穿著不俗,且身旁還帶著侍女僕從,這一看就是頗有身份的女官,即便不是女官,那也應當是大戶人家的貴婦,所以一旁的人群不論如何推搡擁擠,她們一行人的所至之處,皆是暢通無阻。
功夫不大,僅數十步,她們便是來在一處名為“屏山茶樓”的茶館外,想必這名字也是因面朝翠屏山而起。
二人邁步入內,一旁一夥計笑盈盈地迎來。他攥著手巾從左手騰到右手,來回反覆,而倆眼卻笑眯成了一條縫,極為客氣地道:“幾位裡面請,給您幾位備個雅間?”
張梅香不語,只是微微頷首。
與她隨行返鄉祭祖的人,還有一侍女及一小力本兒,前者名為琳兒,自張梅香在宮時便服侍左右,是以出宮後也伴在身旁,而小力本兒則是原先宮中教坊的內衛,也被張梅香帶了出來,現今仍是京都教坊內看場夥計,名曰霍弘。
“得嘞!”夥計心領神會,這身穿著打扮及氣質,定不是普通百姓,自然是伺候地更賣力了些。
“二位隨小的來!”小夥計吆喝一聲,遂轉身朝樓梯口去。
張梅香帶著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