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壓根就不讓他進。
這會兒,杜婉茵正在用食,傳僕從近前,聽到對方打聽到的內容後,先是一愣。
“已經確定好人選了?這麼快嗎?佈景都沒有完成,就確定好人選了,今年太常寺是與哪家教坊合作的?”
僕從自然是接觸不到劉青石那樣的大人,所以他只是在那些勞工的口中問到的話,他們瞭解的也不多,只知道那人是太后欽點的,而且現如今是內廷司樂,據說是會稽山陰人氏。
杜婉茵百思不得其解,這宮中的司樂,何時多了一位有這麼大能耐的人?竟能得到吳太后的賞識被欽賜主舞?
不過她倒也沒想太多,反正這件事就是替她那些姐妹們問一嘴而已,成與不成,與她都沒有太大關係。
經過七日的佈置,觀潮節如期而至。
這場太后七十壽辰宴與觀潮節同辦的大典,或會成為近些年來臨安大小節日中,最為獨特的一日。
錢江潮波濤洶湧,蔚為壯觀,自古以來聞名天下。
陳師道有詩曰:“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所以錢江兩岸十餘里,隨處可見觀潮人。
過往觀潮節,兩岸邊上,遊人想找塊空地坐下來休息都不容易。真可謂是車水馬龍,擁擠不堪,自廟子頭直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皆作看位觀潮,而宮中按慣例觀潮於天開圖畫,從高臺上往下看潮及演出,如在指掌之中,十分清晰,故此番觀潮節官家於六和塔內坐於黃傘雄扇之下,與黎民百姓共同遙瞻,彷彿置身九霄之上,真若蕭臺蓬島也。
但今朝與往昔又有些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往常觀潮桂枝沒有參與。
由於是和吳太后的壽辰宴同日而辦,今年觀潮節又比往昔盛大不少。
早些時間,太常寺以及宮中眾人都在錢塘江邊兒忙碌。
觀潮當天罷朝,百官不必登殿。自龍山以下,貴邸豪民,彩幕凡二十餘里,車馬駢闐,幾無行路。西興一帶,亦皆抓縛幕次,彩繡照江,有如鋪錦。
大內各宮的宮女和太監忙忙碌碌地準備坐轎,以便隨時備駕。尤其是官家、皇后以及後宮眾嬪妃,早在上朝前天矇矇亮的時候便出了皇宮,沿著御道前往靈隱寺祈福。御道兩旁每隔半米便站著一名身著甲冑、手握利劍的禁衛,他們神色嚴謹,不苟言笑,威武至極。即便時辰還早,街道兩旁已經有不少百姓出門開市相迎,瞧著官家的聖駕來到門前不遠便早早地俯身拜倒,連連叩首,高呼:“萬歲。”
瞧這臨安城內的百姓是如此尊重官家,孝宗的心裡也是頗為滿足。
靈隱寺倚北高峰,寺之奇勝,景緻絕佳。自飛來峰至冷泉亭,溪水潺潺,其聲如玉,壁畫流青,山色至美。而此時,寺前山色空濛,雲霧繚繞,綠樹成蔭。德光禪師立石階下,靜候皇帝之駕。自淳熙三年,孝宗皇帝命其為靈隱寺主持,頻頻召見,共參禪理,乃至內觀堂留宿五足之夜。德光之言,深得孝宗之心,二人結為知心神友。孝宗特賜號“佛照禪師”。
此時他身披僧袍,手持佛珠,面帶微笑,雙眸深邃。周遭小沙彌佇列整齊,稚嫩的面龐上洋溢著純真與期待。
驀地,山道盡頭塵土飛揚,皇家儀仗隊緩緩出現。馬蹄踏地,鐵甲錚錚,旌旗招展,氣勢磅礴。德光禪師步上前去,向官家行禮,動作優雅而凝重,散發出一股寧靜與力量。
孝宗皇帝身著黃袍,龍顏莊重,舉止有度。謝皇后頭戴鳳冠,身著禕衣,從容優雅。孝宗皇帝率眾官員步踏石階,入大雄寶殿。殿內香菸繚繞,鐘聲悠揚。四大金剛威嚴矗立,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德光禪師與眾僧在佛前低聲誦經,法器輕敲,木魚聲聲。孝宗皇帝手持香爐,虔誠向佛祖頂禮,“願我大宋千里江山,皇圖永固,萬世傳承,佛光普照,福澤萬民。”
文武百官跪拜,齊念:“願國泰民安,官家萬歲萬歲萬萬歲!”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