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部分

國動物學家和詩人雷洛德科夫斯基譯成了俄文。在這部詩作裡,他又一次研究了“生命的起源”,即生物有機體的起源及其發展(敘事詩第一章),研究有機體的性生活,性生活使它們自己得以繁殖,以不斷恢復因它們的死亡造成的減員(第二章),研究心理方面和智力方面的發展狀況(第三章),在敘事詩的結尾部分,研究世界上存在著的善與惡的問題(第四章)。

按伊拉司馬斯·達爾文的構思,這種對宇宙和進化的觀點是至高無上的自然女神烏蘭尼亞揭示給詩作者的繆斯女神的,因為繆斯深入了偉大的自然女神的豪華神殿,神殿“座落在昔日是極樂世界,而今日是無知之徒不得容身、智者和善者卻可長驅直入的地方”。習慣上認為,伊·達爾文的所有敘事詩都屬於醒世體裁的、對我們這個時代來說卻枯燥無味的詩歌。我認為這不盡然。完全可以把它算作盧克萊修的敘事詩《物性論》那樣的詩歌體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該著作已有兩千年之久,而且使人覺得它只會引起人們的歷史性的興趣,但蘇聯讀者還是把這部不朽之作的俄譯本一下子就買光了,不是一版而是好幾版都如此。

顯然,從唯物主義方面弄通自然哲學,這絕不是索然無味的課題。當然伊拉司馬斯·達爾文的天資是不能同盧克萊修的天才相比的。然而敘事詩《大自然的神殿》畢竟是以其大量優點而見長的,難怪霍洛德科夫斯基有點驚異地告訴大家說,聽他朗讀敘事詩的大學生們始終興致勃勃地傾聽著由他譯成俄文的敘事詩的全部四大章;當然譯文幾乎總是不及原作的,但是,對於有機體發展中活動頗多的過程的描述,光彩奪目的景象的迅速變換,對修飾語的恰如其份地選擇,不由使人為之神往;而十八世紀英國某些敘事詩中詩歌和科學成分的奇異揉合的特點①就使《大自然的神殿》有其獨特的色彩,這種色彩並不妨礙領會作者生動活潑的思想。

①提醒一句:十八世紀,俄國羅蒙諾索夫和傑爾查文的一些“科學”詩篇,也有很大成就。——作者注

現在就來比較詳細地談談這部敘事詩。繆斯去見烏蘭尼亞,向她提出生命起因的問題。

司天文的女神……請首先以聰明智慧的談話與我交談,什麼奇妙的、充滿力量的源泉,賜予必將死亡的生命以開端,賦予靈敏的神經以運動和情感,使活纖維能縮能展,又使非塵世的生命在靈魂中體現;就象戀人的愛情時而似火燒胸間,時而又電閃雷鳴,風雨驟起天邊,這就由野人創造出了人,使自己的社會計劃付諸實現。

烏蘭尼亞本著自然神論哲學精神作出了回答。上帝——這只是第一個原因。他一下子就把世界連同由他掌管的一切法律創造出來。世界這才自己發展了起來。

接著描寫在一片大動亂中的混沌狀態,火球旋轉的情景,太陽爆發的情景:一批球體裡出現了其他一些球體。然後描寫(可能是受布豐思想的影響)球體塌陷生成海洋的過程和有機體在海洋中萌生的情況。

線同線,布同布象拉得出長絲的粘稠之物纏來繞去交織一起難分離,迅速的收縮之力將細纖維中的生命激起。

就在這塵雲翻滾的歲月裡,既無父又無母自由自在出現了小團團第一批,植物群、昆蟲群相繼興起,都是些極小極小的群體,開始蠕動、呼吸、還繁殖出芽胚,這樣,在陸上、空中還有水裡,上上下下有皆蹤跡——大自然這座織機編織著布匹……萬般神奇。

接著描述新生物形態是怎樣從發生在海洋中的極微小的生命發展來的:然而,後代日增不已,繁榮昌盛、益加壯大、且又生出了肢體;植物界業已興起,並在種類浩繁的生命之列,動物用起了足、鰭、翼。

然後,作者列舉了許多生物形態:橡樹和鯨魚,獅子和鷲,最後舉出了其起源同其他動物相似的人。

人,所有野獸的主宰,以其智慧和流暢的語言自豪,以傲然之態清除塵芥,自認為造物主的化身而存在,——其實,他們全起源於那些最初的因素;他們一無例外,全部來自那些形態和感覺的原始體,即有生命的那點點的胚胎。

伊拉司馬斯·達爾文在敘事詩的註釋裡寫道:“當島嶼或大陸的原始的海洋上升起之後,大量的極簡單的動物要在新陸地的邊上或者岸上尋找食物,因此它們漸漸變成了兩棲動物。就象現在所見的蛙類,是從水生動物變成兩棲動物的。或者象蚊蟲,從浮游狀變成成飛翔狀態……。處在旱地並被幹燥空氣包圍的有機體,也會逐漸具有新的能力保持自己的生存,並靠無數的後代在幾千個世紀,也許是在幾萬個世紀裡保持下來,最後得以產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