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下的話,很有助於我們瞭解霍英東積藏在心底、揮之不去的隱憂——�“他有時對我說:”不知幾時被遞解出境?被遞解出境,怎麼辦?‘一提起這件事,他整個人就很擔心。他看見在搞李福兆時,搞得幾淒涼。李福兆這種事,在香港不知有多少……“
事實上,港英當局的歧視,傳被遞解出境,像一股凝重的陰影,籠罩、困擾著霍英東的後半生,對霍英東至少造成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性格的變化,變得沉默寡言,有心事總是往心裡藏,不喜歡向外人透露;處事低調,即使被誤解,別人有負於他,往往也是默默承受,儘可能息事寧人。二是對一些商業活動的選擇和決策,未必只是從經濟利益出發,可能還考慮經濟利益以外的其它效應,沒完沒了地承建工程,可能就是這樣的商業決定。
我曾經把自己對霍英東的這種看法、分析,說給跟隨霍英東近50年的凌漢偉先生聽。他聽了以後,也認同我的看法。他說:“你看得很仔細入微,經過1954年被傳遞解出境,以及一系列事件之後,霍老闆確實跟年青時完全不同。我想起‘星光行’事件之前,他交代我搜羅多一些地盤,但那件事發生之後,他卻突然又說不要這些地盤了。當時,我們都很不理解,他也沒有解釋原因。經過這麼一提醒,我想起來了,應該是他覺得政府有意限制他在地產行業的發展……”
“性格方面,也和以前大不一樣。”我說。凌漢偉回應說:“是的,很多事,他都放在心裡,不說出來,有什麼事都不想搞大。但是,霍老闆不因小失大,知進知退,看事情看得比別人遠一些,不急功近利。”
而霍英東本人,也曾經認同我對此問題的看法。一次,我提出這個問題,他不經意地說:“你都算很瞭解我!”
��第三十章�隱退香港 走向紅色北京
在逐漸淡出香港商界的同時,霍英東卻與北京方面走得更近,跟中方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起來。“六七”之後,他經常邀請李嘉誠、馮景禧、郭德勝、李兆基、王德輝等人到家裡吃飯,讓內地官員與他們見面、接觸。1971年,他還帶李福兆、郭德勝到內地觀光、旅遊……
一度計劃把“有榮”上市
霍英東雖然在“六七”之後,風光不再,處於“半冬眠”狀態,但他並非只是靠吃老本,而是仍然“掘金挖銀”——只是為別人帶來巨大財富的地產市道,他幾乎是不再涉足,因而他無緣享受了。
從霍氏集團提供的一份統計資料中可以看到,自1971年至今,霍英東在香港發展的地產專案,只有寥寥幾宗,分別是:1972年發展的崇齡大廈,1973年發展的福榮街81~85號,1980年發展的聯安街8號,1985年發展的香島道41號和1986年發展的信德中心。
這10多年,霍英東正處於人生的中年、壯年階段,又身兼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會長,名義上仍是香港地產界的龍頭大哥,但卻不能保持這之前10多年叱吒香港地產市場的勢頭,而是在這個市場淡出,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和感到痛惜的事;相反,不少華資地產商,就是在這10多年間大展宏圖,不斷發展和壯大。如今活躍於香港的這一批頂級富豪,幾乎都是在七八十年代迅速崛起的。
“六七”之後的霍英東在生意上實施只守不攻的低調、消極策略,在地產方面的收益,主要來自畢打行和港九各地一些樓宇的收租。由於他所大事承建的市政工程沒錢可賺,故他家族那些年較大筆的收入,就是來自澳門賭場的分紅和物業的收租,進帳極之有限。但是,雖然霍英東那些年在地產市場隱退,然而其作為香港超級富豪的地位並沒有被動搖,由此足見他的家底原本是如何雄厚!
20世紀60年代後期,香港市民炒股成風;尤其在1969年李福兆創辦遠東證券交易所,1971年胡漢輝等人創辦金銀證券交易所之後,香港的股票市場更是風起雲湧,不少公司乘勢上市,大量套取現金,大發橫財。霍英東向來對公司上市不感興趣,他所持的觀點是:“我又不是不會做生意賺錢,何需把公司上市,讓別人幫我做生意?”由此可見霍英東穩健的經商作風。
但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霍英東突發奇想,計劃將自己旗下的有榮公司上市。當時,他不多的商界朋友和他旗下公司的職員 也大感奇怪。有人認為,霍英東此計劃,可能是繼1967年初改組霍興業堂之後,淡出商界的第二步實際行動:一來借上市,在英、美聯手“封殺”自己發展空間的形勢下突圍而出,開一條生財之道;二是對香港前途信心動搖,因而借上市,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