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在真實歷史位面上,1941年時,蘇德之間,兩國的心態,是蘇聯更怕德國,一戰時被德國痛打的陰影,加上德國四十天打垮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的恐怖戰力,斯大林對主動進攻德國,其實是有心裡陰影的。

畢竟,當時德國擁有全世界最精銳,兵員素質更可以稱為世界第一的軍隊,而且剛結束法國戰役的他們,手上一大票的經歷實戰的老兵精兵,無論士氣還是精神面貌都正處巔峰。

相比之下,蘇聯紅軍在士氣,信心、做戰技藝上全部不能比,加上蘇芬戰爭的拙劣表演,大清洗的傷害等等。

在林漢看來,只要德國肯主動遞上橄欖枝,雙方是有合作的可能的。

至於被後世常提到的所謂蘇聯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在林漢看來,這個計劃無論真假都沒什麼。其實各個強國,無論是二戰還是後世,都有著類似的預防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案計劃,就連美國也有突襲英國的橙色方案。所謂的大雷雨計劃,根本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至於蘇聯準備好了,在1942年之後突擊德國,關於這個問題,在林漢看來,其實這也沒啥。

因為蘇聯紅軍真正變成一支鐵軍,那是在蘇德戰爭打了一兩年後才磨練出來的,殘酷的戰爭淘汰掉了紅軍中不合格的將領,也磨礪了紅軍的作戰技藝。而在這之前,蘇聯紅軍其實是一支從上到下都很有問題的“亞健康病人”,加上是主動進攻而不是“保家衛國”,其戰鬥力和士氣都要大打折扣。

由於是蘇聯主動進攻,在林漢看來,只要德國想收手,這一戰最多就是打成另一個諾門坎,蘇聯人被痛打一頓後,又會縮回去了,然後就是雙方和談扯皮的問題。

斯大林並不是瘋子,要他主動對德開戰,打一場明顯要死上千萬人的戰爭,斯大林是不會這麼幹的。他也同樣想看著德國和英美血拼,然後過來摘桃子。這一想法就象英美也想禍水東引一般。

把砝碼押在蘇德之間“麻桿打狼兩頭怕”這一點上,以波蘭為間隔,建立緩衝區,待雙方保持一定的互信後,一起對英國開刀“吃牛肉”,這就是林漢暗中策劃的蘇德同盟大戰略。

第59章談判

無論是林漢還是漢娜,都認為,把黃金堆倉庫裡,那只是死錢。

無論是奉天銀行那一票,還是打劫滙豐銀行的黃金,林漢和漢娜在黃金到手後,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而不是囤在倉庫裡擺著好看。

對於後進的工業化國家來說,1932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羅斯福新政開始前的美國,已經被胡弗的不作為折騰得奄奄一息,大量的工廠破產倒閉。只要付出只有從前幾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成本,就可以從美國破產的工廠裡輕易地買走大批機器裝置。歷史上,也正是在這個關鍵時期,蘇聯瘋狂地在全世界購進大批機器,完成了工業化程序——當然,蘇聯付出的代價就是對農村農民抽血過度,引發了著名的烏克蘭大饑荒。

和蘇聯相比,德國雖然是個工業強國,但一戰戰敗和凡爾賽條約的傷害太深,實際上到經濟危機前都沒有完全恢復過來。經濟危機的暴發更是在德國還未癒合的傷口上猛捅了一刀。

歷史上,德國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藉著大舉外債:主要是向美國借錢,使用透支“未來”的方式,才創造了接下來的幾年的經濟奇蹟,工業國力突飛猛進——當然,德國使用“天魔解體”大法的後果是,1939年9月時,德國外債高達四百多億美元,而國內外匯蓄備只有可憐的兩億美元,已在破產的邊緣。

漢娜和小鬍子想在未來開戰時,能讓德國戰爭機器開動得更快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在1932年,這個美國經濟最低谷時,象蘇聯一般地過來掃貨,買機器買裝置,讓德國工業早日恢復到全盛期。

而要實行這一計劃,需要海量的金錢,林漢與漢娜先前賣鑽石掙下的那點家當,和這計劃相比顯然就不夠看了。這也是漢娜不擇一切手段打奉天銀行黃金主意的原因。在得到奉天銀行的黃金後,漢娜和小鬍子很快就將這筆黃金用得七七八八,在美國大量地購置工業裝置和引進技術。在知道了歷史之後,希特勒也明白,他要想在將來清洗整個容克階層,首先得有自己的勢力,尤其是自己的軍隊以及自己資本勢力。

經濟危機暴發至今,一方,希特勒借助漢娜給的錢,不斷地擴大沖鋒隊和黨衛軍的規模,另一方面,薩菲羅斯教也在德國透過收購、入股或借貸的方式,大量地整合吸收那些經濟危機中破產的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