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抽回右手,也中斷了和林漢的心靈連結。
在先前的三人交流中,喀秋莎和漢娜也有過交流。
喀秋莎:“我不喜歡布林什維克,但是,我是俄國人,你要是象小鬍子那樣,想把爪子伸到俄國的土地上,我一定和你拼命。”
漢娜:“……”
漢娜沒有回答,卻殺機大動,逼得林漢當場表明態度與立場。
“你要動喀秋莎,請不要忽視我的存在。你真那樣做,就意味著和我也鬧翻了。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他身處四戰之地,環顧皆是敵人,缺少靠得住的穩定盟友。你應當學會,什麼叫統一戰線!學會聯合更多的朋友而不是象納粹一般,四處樹敵。”
“其實你也不恨布林什維克,你只是想享受戰爭的樂趣罷了。你是艦魂,你是軍艦,你嚮往的是轟轟烈烈的大海戰!考慮一下吧,漢娜,蘇德聯合這條路雖然不好走,但一旦走通了,德國就有足夠的資源去搞大海軍,然後在海上和英,美國,玩你最愛的海戰遊戲!”
“喀秋莎不是你的敵人,而是你的朋友。如果能做到蘇德聯合,她寄身於軍艦上,就是你打大海戰時重要的戰力,你不該這樣輕率地將她推到對立面上去。”
林漢的態度,暫時消彌了漢娜湧起的殺機。她切斷了雙方的聯絡後,就一直陷入思考和沉默狀態。
長期相處,林漢知道漢娜和人類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在做出決定時,不象人類那般“糾結”,也不會考慮人類的“糾結”心理,她情商不高,思維簡單,只要定下主意,就會立刻做出決定,做下決定後,除非有意外的變數發生,否則也不會輕易地變卦。
關於林漢提出的未來蘇德的提案,漢娜並沒有直接給予林漢回覆,但也不再象從前般直接拒絕。
世界是在變化中發展的,變數太多,喀秋莎的出現就是最大的變數,其他的變數則是林漢與漢娜都在成長。
漢娜現在的行為處事,還在受構成她的戰爭狂熱意志的操縱,但林漢相信,隨著她的“自我”意識不斷地增強,“戰爭狂熱”對她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小。或許有一天,她能從這種狂熱中掙脫出來。
關於蘇德同盟,漢娜沒有當場拒絕,這讓林漢看到了一絲希望。
林漢知道,自己的方案遠不象他嘴上對漢娜說的那般容易,光有德國的想法還不夠,還得看斯大林的想法。不過他推算過,對於蘇德同盟,一起瓜分英國牛的提案,斯大林應當不會拒絕。
林漢知道,漢娜對蘇聯的敵意,更多的是來自後世對蘇聯紅軍戰鬥力的認知,對二戰後世界兩強之一的超級大國戰力的瞭解。
德國和蘇聯開戰,無論勝負如何,德國的最後下場,都只會是象歷史上一樣地滅亡。
因為德國四面皆敵,絕對不能出現元氣大傷,兵力大損的局面。一旦德國在和蘇聯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哪怕是他慘勝了蘇聯,英美也一定會在最關鍵的時候出來捅刀。
而蘇德戰爭,蘇聯的國土面積和國家構成形式,註定了這場戰爭,會是一場極漫長的戰爭,註定了這場戰爭,會讓德國流無數的血。
所以,德國如果在和英法開戰後,還想再打蘇聯,不管他取得多少勝利,最後的結局,都只會是象歷史上一樣地滅亡。
漢娜其實也明白這一點,她不贊同林漢的意見,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條,卻是她在害怕蘇聯“準備好”後的戰爭潛力。
但林漢對蘇聯的看法,和漢娜稍有出入。
蘇聯很可怕,但蘇聯真正可怕的,是其在壓力下暴發出來的戰爭潛力的可怕。如果當蘇聯主動去“侵略”他國時,他們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可怕,甚至很糟糕。
蘇聯的民族成份太複雜了,被侵略時在壓力的作用下會團結起來,而主動進攻時,則很容易變得鬆散。
而蘇聯紅軍真正地強大,是在經歷了蘇德戰爭的兩年的血戰後,用鐵與血,用無數的生命硬生生地磨礪出來的,而在1941年6月之前,連斯大林自己,估計對蘇聯紅軍的戰鬥力都沒有太多的信心。
1941年前的蘇聯,其實是個常敗之國,弱雞,其戰鬥力,並不被世界認可。
蘇聯的前身,沙俄,外號叫泥足巨人,一戰時更被德國用一支偏師打垮。
到了蘇聯時代,華沙戰役的慘敗,蘇芬戰爭時的巨大損失,加上諾門坎戰役時的慘勝日本,其實全世界都不看好蘇軍的戰鬥力。
身為穿越者的漢娜和林漢知道蘇聯的真正潛力,但斯大林不知道,或者說,他不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