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9部分

有個膽大的英國記者,不知死活地潛入該組織的游擊區,成功地面見了拉塔尼並採訪了他,而後不久,他安全脫出後,將採訪的內容在加爾各答的報紙上登出,頓時引發了更大轟動。

原來該游擊隊正是那六名從監獄裡逃脫的六名印共建立的,不過當年一起脫獄的六名印共成員,經過慘烈的戰爭,現在只餘下兩人活了下來,其中一人就是現在的拉塔尼游擊隊的首領拉塔尼,其組織也以其名字命名。

在歐洲戰爭暴發前,印共只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由於印度地區特殊的文化、歷史和地理因素。出身共產國際的羅易雖然是印共名義上的領導,並在後來成為新成立的印北共和國的首腦,但實際上他對這個組織的控制力十分地低。分佈在印度各地的印共組織,完全是以地區的形式半獨立地存在著。他們有著各自的“地區首領”,各自的行動綱領,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對於羅易這個“總書記”,也就是有事時,派代表過去報道一下,表示一下“尊重”。索要活動經費時,會很積極,但羅易想要直接指揮他們,完全就是看這些地方印共首腦自己的想法態度了。

這支拉塔尼游擊隊也不例外。他們的游擊區離印北共和國不遠,但羅易基本無法遙控指揮拉塔尼組織做任何事——印共這種糟糕的組織控制力度,也是林漢和中方對印共很不看好,甚至最後將其視為“反面典型”的原因。

對於日漸壯大的拉塔尼印共遊擊隊,英國人依舊反應遲鈍。

最初其誕生之初時,英國人僅僅是命令當地西孟加拉土邦領主“自己解決”。

很快當地領主組召集了以婆羅門和剎帝利為主的人數多達五百人的“討伐大軍”,前去剿滅這支人數剛剛擴張到兩百人的“叛亂者”。

這支五百餘人的討代隊被對手引入山區,然後很快遭遇伏擊。五百名由“高種姓”人士組成的印度版的“還鄉團”當場土崩瓦解。對手僅以數人死傷的代價,就重創了這支討伐隊,打死打傷六十多人,俘虜兩百餘人,繳槍近三百餘條,一戰就在當地成名。

而後更多的賤民和低種姓的貧民,受到拉塔尼提出來的革命綱領的吸引,紛紛加入他的組織,令其不斷地擴大。而後印北共和國應拉塔尼的要求,也派出一批“特派員”加入其組織,填補了其擴張過快乾部不足的缺陷。而在這過程中,中國方面也派出了數名有土地革命經驗的幹部進入其根據地進行“指導”。

八月份時,西孟加拉土邦又發動了一次“圍剿”。算上各地調來的土邦領主的私軍組成的“聯合部隊”,總人數已達到五千人之多。

而這時他們的對手,拉塔尼游擊隊正規軍僅有三千餘人,此外還有數字多達六千人的剛剛組建的民兵組織。

“第二次圍剿”持續近一個月,圍剿部隊被對手引誘著在山區裡轉了半個月,然後一不小心,就因為兵力分散被對手啃掉了一個團,然後引發圍剿部隊的集體崩盤大逃亡。在餘下幾天的追擊作戰中,拉塔尼游擊隊又連續消滅多支潰逃中的圍剿部隊。此戰過後,該部隊繳槍一千五百多支,獲得彈藥無數,更擁有了數門山炮。

靠著這次斬獲,拉普尼游擊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不但隊伍急劇擴大,其根據地和游擊區面積也大大擴張了,整個西孟加拉邦,有六分一的地區(主要是農村)已在其輻射影響範圍內。而該游擊隊,甚至在孟加拉也建立了小塊遊擊根據地。

到1944年十月時,拉塔尼組織已經發展成為一支擁有五千人的正規軍,上萬名地方民兵游擊隊的龐大勢力,一舉成為英屬印度地區最大的印共遊擊隊組織。

而這個時期,拉塔尼的名字不但為印度人所熟知,就連在英國倫敦的報紙上,也出現了他的名字。

由於發展順利,名氣越來越大,北邊的中國和蘇聯,這時也都透過各種渠道秘密地向拉塔尼游擊隊提活動資金甚至是幫助走私武器彈藥和藥品。

在整個第二次圍剿過程中,英國人依舊沒有下場插手。官方軍方僅僅只是派出少量的軍官進行“上層指點”。當時的英國駐印總督對著過來求助的西孟加拉邦領主時,他把話說得很好聽:“印度不是想脫離英國宗主國鬧獨立嗎?你們要自行建國我們們可以考慮,但前提是,你們必須體現出能保護自己的‘潛質’。”

英國駐印總督當時甚至告訴西孟加拉邦的領主,如果他們能憑自己的力量剿滅這支印共遊擊隊,他會電告英女皇,考慮西孟加拉“完全自治”的話題。

而後當時英國駐印總督蒙巴頓,給予西孟加拉土邦主最大的支援是提供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