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羅馬尼亞需要用80%左右的出口收入來支付外債利息,這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
豪華的佩萊斯堡在喀爾巴阡山中,羅馬尼亞第一任國王卡羅爾一世給自己修建的夏宮。
卡羅爾並不是羅馬尼亞人,而是德國的王子,他的登基反映了羅馬尼亞建國過程中的強國博弈,也折射出19世紀中葉席捲歐洲的“1848革命潮”。
這股革命潮始於法國,後來蔓延到許多國家,革命者追求自由主義的浪漫理想,推動激進的社會變革。
羅馬尼亞地區也出現了“48鬥士”,他們的鬥爭還帶有本土特色反對土耳其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摩爾達維亞的一位王子(庫沙)是出色的鬥士,他透過上層選舉把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受土耳其管控的小國聯合起來,然後積極推行土地改革和普及教育,同時也進行體制改革來加強他個人的權力。
他的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最終被迫下臺流亡。
接替他的就是華皇現在正在與之談笑風生的德國王子卡羅爾,這是西方諸國博弈後的決定,它們害怕俄羅斯的勢力在這裡擴大,而激進改革造成的不穩定局面是很容易“引狼入室”的。
德國在特蘭西瓦尼亞原本就很有勢力,把卡羅爾扶上位還可以把特蘭西瓦尼亞帶入羅馬尼亞,由此可以增強羅馬尼亞親西方的元素,可以使羅馬尼亞成為即反對土耳其、又不親近俄羅斯的國家。
華皇知道,等到卡羅爾一世在羅馬尼亞正式建國,卡羅爾加冕成為國王,他的權利將會到達巔峰,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盟友,是穩固的。
盟友之間,不是看短期,而是要看長期,長久才是王道。
至於說卡羅爾一世這個人在羅馬尼亞王國國內老百姓當中的口碑不行,橫徵暴斂這些的東西,華皇就不關心了,也沒有必要關心,只是利益結合,又不是要娶老婆。
吃完飯後,卡羅爾一世很熱情的要親自帶華皇參觀自己的宮殿。
佩萊斯堡極其豪華,精雕細刻的木壁牆,美輪美奐的彩繪玻璃窗,有的房間是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有的房間是法國路易十四的款式,甚至還有奢華絢麗的奧斯曼式客廳……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萌總裁不時的問出一點問題,雖然對於參觀宮殿並不是很熱衷。
卡羅爾一世在向華皇介紹佩萊斯堡的時候,表現出對佩萊斯堡的自豪,好像這豪華美麗是民族的驕傲。
佩萊斯堡是卡羅爾國王的私人宅邸,佩萊斯堡是羅馬尼亞第一位國王卡羅爾一世為自己建造的夏宮,非常豪華。每一扇木牆都精雕細刻,盡顯豪華。
羅馬尼亞王國現在還沒有完全脫離奧斯曼帝國完全獨立,卡羅爾也還沒有加冕成為第一任國王。
但是這個國家,已經掌握在卡羅爾一世的手中了,有德國勢力的扶持,有沙俄勢力的虎視眈眈,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殘餘,這就是羅馬尼亞王國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非常差了。
華皇認為,這樣的國家,基本上永遠都無法發展起來,尤其是在一點點大的歐洲,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只能成為列強的附庸。
1806年,奧斯曼帝國在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慫恿下,對俄羅斯帝國發動了第七次俄土戰爭。
儘管俄軍主力被牽制在遙遠的普魯士,但日暮西山的“歐洲病夫”在戰爭中的表現已大不如前,奧斯曼帝國無力獨自面對俄羅斯帝國在巴爾幹、高加索與黑海三條戰線的同時進攻。
庫圖佐夫率領俄軍在人數劣勢下擊敗奧斯曼軍隊,並於1812年迫使其投降,奧斯曼因此割讓藩屬國摩爾達維亞的一部分比薩比拉亞(今摩爾多瓦)給俄國。
由此,俄羅斯勢力進入羅馬尼亞,並希望將比薩比拉亞作為前線據點,繼續南下控制奧斯曼的黑海南岸及海峽從而進入地中海。
羅馬尼亞所在的多瑙河流域相對高加索地區來說,更適合黑海北岸的俄羅斯一路直攻到君士坦丁堡,徹底控制黑海,進而進入地中海。
隨著奧斯曼帝國日漸衰落,俄羅斯認為這是獲得一個控制黑海、佔領巴爾幹、通向地中海的好機會。
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引起英法的反對,英法視近東和東地中海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俄國南下溫暖海洋的征途中,控制克里米亞和黑海至關重要。
1853年,俄羅斯藉口保護東正教教徒對奧斯曼帝國宣戰,英法支援奧斯曼對抗俄羅斯,克里米亞戰爭爆發,由於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