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素對社會產出貢獻比例變化入手,觀察社會不同階層對社會科技進步成果佔有的情況。結論是,美國建國初期,資本貢獻10%,勞動貢獻佔90%;進入本世紀50年代,資本貢獻上升到40%,勞動貢獻下降到60%,社會財富急劇地集中到少數擁有大量資本的人手中。美國1%的人擁有的公司股票,從50年代的50%已上升到60%。資本和財富的急劇集中,帶來貧富差別的迅速擴大,成為美國社會不穩定的關鍵因素;

(2)在正常的社會經營執行中,任何人不僅透過他們的勞動獲得收入,而且必須透過資本來獲得收入,這是人的基本權利;

(3)任何成功的企業,必須確立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品和技術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僅僅依靠對工人的監督和考核並不能提高他的責任感和積極性,特別是高技術領域中,如果沒有廣大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其發展前景很難樂觀。

基於以上三個方面,凱爾索提出了員工持股計劃(ESOP)。

【工資權益理論】

20世紀50年代,懷延•威廉斯最先提出工資權益理論。他認為,從工人的角度看,工資是相對的,也就是說,重要的並不在於一個人所得到的絕對工資,而在於他所得到的相對工資。

到20世紀60年代,亞當斯等人的公平理論發展了這種觀點,即工資分配的公平是社會比較的結果。因此,他們強調了薪酬調查在薪酬決策中的地位。 txt小說上傳分享

【勞動力市場歧視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Gary S。 Becker)勞動力市場歧視理論中的“歧視”,是指勞動力市場上對那些與生產率無關的個人特徵(如種族、性別、宗教等)的不公正的價值評價。歧視的型別包括:

(1)職業歧視:受歧視者在同等條件下,不能找到同等水平的職業,而是更多地被僱傭到低於個人能力的工資崗位上,即“同能不同工”;

(2)工資歧視:幹同樣工作的勞動者,不能享受同樣的工資、福利、職務晉升等待遇,即“同工不同酬”;

(3)直接歧視:以明確的理由來區別對待不同的勞動群體,這種行為一般都違犯了法律規定;

(4)間接歧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