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下)
“中美德三國同盟”?這是在做夢麼?
確實是在做夢,而且做這個夢的人不止一個,中國、美國、德國都有人在做這個夢,而做夢最積極的就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在這位德國皇帝的夢裡,不僅中國、美國、德國要聯合起來,就連沙皇俄國也應該加入這一同盟,以便在遠東共同對抗日本,如果俄國同意加入這一同盟,那麼德國和美國將全力支援俄國,如果“第二次日俄戰爭”爆發,那麼德國和美國將預設俄國在中國東北、新疆、蒙古和朝鮮的“行動自由”,而德國也將從中國攫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至於美國,可以繼續維持“門戶開放”原則,三個列強可以心滿意足的分享這塊“中國蛋糕”。
顯然,中國並不能從這個同盟裡取得任何好處,唯一的收穫就是一紙保證中國“完整”的條約。
雖然這個夢有些虛妄,但確實有人試圖將這個夢變成現實,在1907年到1908年之間,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多次接見德國駐美大使斯特恩博,就美德同盟問題進行過磋商。
但問題在於,如果與德國結盟,就意味著美國與英國、法國的疏遠,也意味著美國商品將被趕出兩國市場以及它們的海外殖民地市場,這不是美國企業家願意看到的,也不是美國選民願意看到的,所以,德國皇帝的夢終究是一個夢。
協約國與同盟國的對抗是有利於美國的,只要身處局外,美國商品就能在這兩個敵對集團之間任意銷售,而不必擔心遭到排擠。
所以,美國最好保持中立,並繼續加強與中國的“友誼”。
但僅僅擁有中國的友誼是不夠的,畢竟這個國家的命運並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如果歐洲強國拒絕與美國分享在華利益,那麼,不惟“門戶開放”原則得不到遵守,就連美國已取得的在華利益也得不到保證,司戴德與唐紹儀策劃的“東三省銀行計劃”和“新法鐵路計劃”的接連失敗就是明證。
美國想在東三省地區與日本進行經濟戰,但由於英國站在日本一邊,所以美國是孤立的。
自從革命爆發以來,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獨佔中國的傾向,對此,美國外交官看得很清楚,他們也深知,如果美國不能加入協約國集團、承擔對德軍事義務的話,協約國方面是不會痛痛快快的與自己分享這塊“中國蛋糕”的,因為這塊蛋糕是用來犒賞日本和俄國的。
但與哪個國家結盟是國會的事情,外交官無能為力,而且加入協約國集團,就意味著與同盟國集團決裂,也意味著美國商品將失去同盟國市場,這也不是美國的企業家和選民願意看到的。
所以,美國必須中立。
但是,美國商人並不希望因為中立而失去在華貿易特權,他們希望駐華外交官能夠“更主動”一些,而不是向國務卿抱怨沒有國際盟友。
司戴德決定利用南北和談的機會掌握住在中國的主動權,與未來的新政府建立良好關係,看看能否走迂迴路線,直接從新政府手裡攫取築路權和貸款權,讓國內那幫喋喋不休的金融家和企業家閉嘴。
但唐紹儀只是靜靜的聽著司戴德的見解,沒有發表自己的任何看法,心中卻是一陣刺痛,中國的利益竟要靠外國來“保護”,這實在是外交官的恥辱,可是目前的現狀又不能不仰仗外國,“以夷制夷”向來就是朝廷外交“秘訣”,一再使用,但可惜的是,外國人也不傻,當年李鴻章硬是將這以夷制夷玩兒成了“引狼入室”,將沙皇俄國請到了東北,若非一場日俄大戰,東北或許已經不在中國的領土內了,前車之鑑不遠,唐紹儀可不敢重蹈覆轍。
當年俄國霸著東北不走,拒絕向列強開放商業利益,引起英國、美國強烈不滿,在兩國的挑唆下,在猶太金融集團的支援下,日本扛著“維護東亞門戶開放”的旗幟與俄國廝殺了一年,總算是把東北那塊肥肉又搶了半塊回來,不過到底是沒有還給中國人,而是落到了日本人自己嘴裡,英國、美國偷雞不成蝕把米,趕走了猛虎卻引來了惡狼,日本與俄國本就是一路貨色,拿下南滿之後,也沒滿足美國商人分一杯羹的要求,不僅食言將南滿鐵路據為己有,而且試圖關上商業大門,比俄國做的還過分,為此日美兩國差點決裂,美國總統羅斯福之所以派“大白艦隊”周遊世界,就是為了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其讓步。
看到日美關係緊張,德國皇帝大為高興,命令駐華公使加緊活動,開始謀劃中美德三國同盟的事,如果此事能夠得以順利進行,“以夷制夷”的美夢就可實現,清廷也可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