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餘年,以著述為事,遂稱為碩儒。黨禁解,五府並闢,司空袁逢舉有道,不應。及逢卒,爽制服三年,當世往往化以為俗。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弔問喪疾者,又私諡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一'
注'一'喪服曰:“夫為妻齊縗杖儙。”禮記曰:“曾子問:‘三年之喪吊乎?’孔子曰:‘禮以飾情。三年之喪而吊哭,不亦虛乎!’”後公車徵為大將軍何進從事中郎。進恐其不至,迎薦為侍中,及進敗而詔命中絕。獻帝即立,董卓輔政,復徵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為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爽自被徵命及登臺司,九十五日。因從遷都長安。
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舉皆取才略之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卓長史何顒等為內謀。會病薨,年六十三。
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鑑戒者,謂之漢語。又作公羊問及辯讖,並它所論□,題為新書。凡百餘篇,今多所亡缺。
兄子悅、彧並知名。彧自有傳。
論曰:荀爽、鄭玄、申屠蟠俱以儒行為處士,累徵並謝病不詣。及董卓當朝,復備禮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黃髮矣,獨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舍,餘竊商其情,以為出處君子之大致也,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一'荀公之急急自勵,其濡跡乎?不然,何為違貞吉而履虎尾焉?
'二'觀其遜言遷都之議,以救楊、黃之禍。'三'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四'
注'一'濡跡,解見崔駰傳。
注'二'易履卦曰:“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又曰:“履虎尾,不咥人亨。”王輔嗣注云:“履虎尾者,言其危也。”
注'三'楊彪、黃琬也。
注'四'老子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逶迤,曲也。
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儉早卒。悅年十二,能說春秋。家貧無書,每之人閒,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性沉靜,美姿容,尤好著述。靈帝時閹官用權,士多退身窮處,悅乃託疾隱居,時人莫之識,雖從弟彧特稱敬焉。初闢鎮東將軍曹操府,遷黃門侍郎。獻帝頗好文學,悅與彧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
累遷秘書監、侍中。
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鑑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既成而奏之。其大略曰:
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一'五典以經之,群籍以緯之,詠之歌之,弦之舞之,前監既明,後復申之。故古之聖王,其於仁義也,申重而已。
注'一'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致政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夫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道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得充其求矣。'一'是謂四患。
注'一'肆,放也。
興農桑以養其*(性)**'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以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
人不畏死,不可懼以罪。人不樂生,不可勸以善。雖使契布五教,嚱陶作士,政不行焉。'一'故在上者先豐人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後桑蠶宮,'二'國無遊人,野無荒業,財不賈用,'三'力不妄加,以周人事。是謂養生。'四'
注'一'尚書舜謂契曰:“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謂嚱陶曰:“汝作士,明於五刑。”
注'二'籍田事,解見明紀。禮記曰:“季春之月,后妃齋戒,親東向桑,以勸蠶事。”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宮仞有三尺也。
注'三'言自足也。
注'四'周,給也。
君子之所以動天地,應神明,正萬物而成王化者,必乎真定而已。故在上者審定好醜焉。善惡要乎功罪,譭譽暛於準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無惑詐偽,以蕩觽心。故事無不核,物無不切,善無不顯,惡無不章,俗無奸怪,民無淫風。百姓上下鷪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肅恭其心,慎修其行,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