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語,得到及時的幫助,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變得多麼和諧!

這件事,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我想,快樂的人生不正是在幫助別人和互相幫助中體會到的嗎?於是,“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這句話便從我心裡湧出來。

這一年的8月,我在雞公山給“手拉手夏令營”的小營員講第一課時,把這三句話連在了一起,歸納成“知心姐姐快樂人生三句話”。

面對生活,微笑著說:“太好了!”

面對困難,勇敢地說:“我能行!”

與人相處,主動說:“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

為了讓孩子們記得住、用得上、忘不了,我還編出配套動作。比如,大家一邊鼓掌一邊高喊:

“好,好,好,太好了!耶——”

“行,行,行,我能行!耶——”

“幫,幫,幫,我幫你!耶——”

另外還加了一句相互鼓勵的話:“棒,棒,棒,你真棒!OK——”

這個方法還真靈,孩子們一下子就把這三句話記住了,而且還運用自如。這三句話,常常脫口而出:“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我發現,當這三句話成為孩子們的口頭語時,他們的煩惱就會減少,自信心就會增強,情感的世界就會發生變化。

作為“知心姐姐”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我走到哪裡,就把這三句話講到哪裡,我希望孩子們能領悟到尋找“快樂人生”的金鑰匙。

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

少給孩子提一些過高的、難以做到的要求。

做父母的本應該有顆平常心。因為,生兒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誡過父母們:“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外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

“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與人和諧相處的心理健康的人。鄧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紀偉人,可他卻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平常人。他有一句讓老幼動容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一個偉人把自己看成是平常人、人中人,我們這些普通人,卻又非逼著孩子去當什麼“人上人”不可,這不是害孩子嗎?有了這種心理,對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既科學又冷靜。為了讓孩子當“人上人”,許多家長逼著孩子拼死拼活考大學。考試成績稍差,家長便冷眼相待;如果排名靠後,更會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承受著強大的思想壓力,使他們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如此下去,孩子不僅沒有成為“人上人”,反而成了最沒有志氣的平庸之輩,變成了“人下人”。

培養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所謂做平常人,就是少給孩子提一些過高的、難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語言講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運。

所謂有平常心,就是讓孩子快樂地成為自己。許多父母喜歡支配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願望支配孩子的未來,逼著孩子委屈地去做他沒有興趣的事情。這樣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使孩子成為只能順從地按照別人的意志辦事、缺少創造力的人;另一個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與父母較勁兒,你讓他朝東,他偏要向西,事與願違,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細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業者,有幾個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馬寅初的父親給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當賬房先生,而馬寅初選擇的道路則是離開家鄉,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國求學,拿回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

有些事情的結果和你所想的相反,說怪也不怪。你想把孩子培養成“偉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結果是孩子很平庸,連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養孩子,也許經過或長或短的歷練,最後孩子真能成為一個“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創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讓孩子快樂地一輩子“當自己”。他認為,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憑什麼替孩子決定前途?尤其是依從父母的意願而不是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認為孩子的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童年也不會重來,強迫孩子學習不喜歡的專案,那份痛苦會成為孩子心靈裡抹不去的陰影。對女兒的教養,蔡志忠先生採取的是順其自然、因材施教的辦法。他曾送給女兒一個這樣的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