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於北京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1)
第一招 提早出手 防患未然
糖尿病被稱為終身性疾病,但是你可知道此病有一個階段是可以逆轉的,提早發現糖尿病的危險會讓你終生受益。如果你以前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如果你的家族有糖尿病患者,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而且有兄弟姐妹或下一代,那麼這部分內容將會對你有所啟發。
■ 糖尿病為何如此流行 ■
糖尿病這個詞似乎在近幾十年才被人們熟知,我們會奇怪為什麼周圍突然有那麼多糖尿病患者。沒錯,比起二十年前,我們國家糖尿病的患病人數激增了數十倍,超過了五千萬人,一躍成為僅次於印度的糖尿病大國。在最近的城鎮糖尿病人口調查中,20歲以上的糖尿病人口竟然達到,也就是說我們周圍每十個人裡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其實不難看出,近幾十年糖尿病發病率的快速增長是與社會的發展相吻合的。在幾十年前食物計劃供應的時候,幾乎沒有多少人聽說過糖尿病。而現在,我們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好”,在造就出越來越多的胖墩、“三高”、脂肪肝的同時,糖尿病患者的數量也悄然激增了。不難預測,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突破2億以上,這是因為在糖尿病患者的背後,還有數量更大的糖尿病後備大軍存在,這大概是目前糖尿病患者數量的倍。每年都會有數量驚人的後備軍轉變為“合格”的糖尿病患者,這種形勢是人類所始料不及的。
■
巴克理論
巴克(D*id Barker)博士是英國一位傑出的流行病學家,他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假說認為,胚胎時期和1歲以前的營養狀況對孩子以後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研究主要針對1930年以前出生在倫敦附近的兒童,發現出生時體重過低和1歲之前營養不良的孩子,在成年以後患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危險性比同時期體重和營養正常的孩子高7倍以上。
幾十年以來人們不斷髮現新的證據支援巴克理論。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是二戰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饑荒。那是在1944年11月到1945年5月期間,由於食品控制,使得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的人每天只能進食平時四分之一的熱量。1998年英國《柳葉刀》雜誌發表了對這些人群的研究,與之後1年正常食品供應時出生的孩子比較,出生在饑荒年代的孩子成年以後更多的人發胖,並且伴隨有胰島素抵抗以及餐後血糖升高。在我們國家,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人,由於歷史原因普遍存在胚胎時期和1歲以前的營養不良。現在這些人年齡是50歲左右,也是最容易患糖尿病的年齡組。按照巴克理論,他們患糖尿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困難時期。
這些6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人經歷營養過剩的時間太短,還沒有學會如何調整自己身體的代謝來適應營養過剩的年代,肥胖、糖尿病就給這些經歷過很多磨難的人又加上了一筆。要想躲過這一“宿命”,就要珍愛生命,遠離飯局,遠離餐館,遠離紅燒肉,什麼不好吃吃什麼!
■
■ 糖尿病發展的必由之路——糖調節受損階段 ■
幾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會經歷一個“準糖尿病”階段,這個階段醫學上稱為糖調節受損。處於這個階段的人群堪稱“糖尿病後備軍”,他們的特點是血糖已經高出了正常範圍,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的標準。也有的人在體檢時測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而卻不知道自己餐後兩小時血糖已經超標。糖尿病後備軍的數量龐大,據估計在我國超過7000萬人,這部分人群常常是沒有任何症狀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不僅患者本身會忽略自己的健康狀況,拒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醫生也常常只是口頭上的叮囑,缺乏可操作的治療方案。我們必須提前知道自己是否處在這個後備隊伍之中,因為,這一階段是唯一可以逆轉的,一旦發展成糖尿病則需要終身治療,現在提前行動為時不晚。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2)
符合以下任何一條都稱作糖調節受損
★ 空腹血糖受損:空腹血糖範圍大於,小於;
★ 糖耐量受損:餐後兩小時血糖範圍大於,小於;
★ 以上兩個條件都符合。
■ 血糖在不知不覺中超標 ■
在這裡我們主要談一下糖調節受損人群的血糖問題。血糖指的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在血液裡的含量多了少了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