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他們的屍體也是需要處理的呀!
再後來,我們就長大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組織部門開展對“冤假錯案”的善後清理,審查“平反人員”的檔案、將其中的誣陷材料和交代材料撤除銷燬。我參與了這項工作,並因此知道了許多從前聞所未聞的故事,知道了勝利背後的代價,知道了陣亡者不僅有屍首,還會有親屬,知道了戰爭的傷痛不會因為槍聲的平息而停止,知道了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僅有輝煌的榮耀還會有痛苦的記憶。
於是,我有點明白了那些經歷過烽火硝煙的老人們為什麼不太願意宣揚自己的經歷,也有點明白了刻在成都武侯祠廊柱上的那句話——自古知兵非好戰。
如今社會進步了,現在的孩子們已經不再向往著“把紅旗插遍全球”,即便在打鬧的時候也懂得要裝扮成超人,把口號換成了“維護世界和平”。但軍事題材的故事依然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畢竟,人類的歷史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與戰爭有關係;畢竟,千古文人俠客夢,讀書的腦袋裡時常會有仗劍走天涯的衝動;畢竟,理想的熱情之中總有一種蓬勃積極的東西,鼓勵著我們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有關戰場和英雄的傳說,永遠會給人們的心靈帶來莫名的衝動。
時代進步了,網際網路的普及豐富了人們瞭解戰爭的手段,現在的我們已經用不著守在老兵的身邊等著聽他們回憶往事,只要把滑鼠移動幾下就可以查尋到各國軍隊的歷史和現狀;並且,電腦也方便了人們的戰爭觀的表達,坐在書房裡面就可以對著全世界高談闊論,過去需要經過無數次演講才有可能傳達的呼聲,如今輕敲鍵盤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於是,對戰爭資料的判讀不再是某些專業人員的特權,在網路上湧現出大量的軍史愛好者,其涉獵範圍之廣、理論水平之深,都大大超過了以前的任何一個時代。
談兵論史的朋友,有的善於考證細節,有的樂意“揭秘翻案”,有的崇拜英雄、時刻為自己的偶像吶喊搖旗,也有的在烽煙裡寄託個人願望、恨不能穿越時空去稱王稱霸。人各有志,這都無可非議,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更願意把所謂的“戰史”當作政治史、社會史,甚至思想史來看待,我更關注戰場環境中人的思想變化以及戰爭壓力下社會矛盾的衝突,因為我覺得,雖然戰爭的勝敗早已過去,但隱藏在以往那些戰爭中的社會規律卻依然存在,說不定能夠影響現在和將來。
如今,有關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汗牛充棟。英雄的事蹟在人們的傳唱中充滿了傳奇色彩,鐵血豪傑的光輝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宛如天神,於是很多人願意相信英雄天生就是可以適應戰爭的,相信只有戰爭才能夠使英雄的性格得以張揚。很多人以為勇敢的戰士就一定會喜愛戰場,就像優秀的演員一定會眷念舞臺一樣……但我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的,至少我所知道的老兵們都從內心裡深愛著和平。戰爭對他們而言只是人生歷程中的一段插曲,他們更看重生活本身,看重貫穿生活之中的誠實、認真和公平的理念。
在我的眼裡,英雄原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從來就不是水火不侵、刀槍不入的戰神。
誠然,戰爭需要神話,但研讀過歷史的人就會知道,神話和謊言一樣都會掩蓋真相本身。所以我想把自己知道的幾則老兵的故事告訴大家,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英雄們非凡業績背後的平淡心境,希望大家能夠明白,只有真正珍愛生活的人才能夠勇敢地面對戰爭。
戰場和英雄的傳說永遠會給人們帶來衝動,但是,當我們崇敬烽火中的勇敢和光榮的時候,請不要忘記了諸葛亮祠堂前的那句話——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第三章
馬甲小時候,爹媽是修水電站的,家就住在工地上。那時候的住宅都是一溜平房,中間的住戶房間少,兩邊的住戶房間多。馬甲家住的那排房子,左邊盡頭是老鄧家,右邊是老王家,老鄧頭和老王頭都是老工人,都參加過抗美援朝,還都立過功。
老鄧老王都挺能生孩子,只不過老鄧家生了六個兒子,一個閨女也沒有,老王家卻是清一色的五個丫頭,氣得老王經常打老婆。老鄧和老王關係極不好,彼此爭吵打鬧頻繁(老鄧太瘦,打不過老王),可鄧家孩子卻和王家孩子關係極好(王家老四後來還嫁給了鄧家老二),所以老頭打架,兩邊子女從不幫忙。剛開始的時候,書記還來勸架,說你們都是復員軍人應該有覺悟什麼的,老王眼一瞪回答:“覺悟?老子揍他就是幫他提高覺悟!”書記以後就不露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