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聯絡的更小型艦艇,還被稱為“巡邏炮艦(Sloop)”或者“通報艦(Aviso)”存在。其他在19世紀末期還出現過一種“魚雷巡洋艦(Torpedocruiser)”,這是一種裝備魚雷的小型輕武裝巡洋艦,也常常從事偵察任務。6米6花6書6庫6 ;www。7mihua。com
隨著“無畏艦”的問世,巡洋艦的設計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1908年,英國單一主炮的裝甲巡洋艦“無敵(Invincible)”號的誕生,該艦在誕生之時,簡氏年鑑將其稱為“無畏巡洋艦(Dreadnoughtcruiser)”,而1911年布拉希年鑑則將其放入戰列艦的範疇,稱“巡洋戰艦(Cruiser…battleship)”,最後在1912年以後基本上統一成了“戰列巡洋艦(Battlecruiser,直譯當為戰鬥巡洋艦,根據習慣而用此名)”。人們有時候還將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並稱為“主力艦(Capitalship)”,但是這個只是一種統稱法,這個稱呼在以後的條約時代才發生更為重要的意義。
裝甲巡洋艦發生進化的同時,防護巡洋艦也在幾乎同時發生了演變。1912年英國所建成的第三批城鎮(Town)級巡洋艦,或者稱查塔姆(Chatham)級與以往的防護巡洋艦有所不同,在側舷增設了76毫米的裝甲帶,航速達到了25。5節,當時稱其艦種名為“輕裝甲巡洋艦(Lightarmouredcruiser)”,不久以後又簡化為“輕巡洋艦(Lightcruiser)”。英國在戰時還出現了一種更為怪異的“大型輕巡洋艦(Largelightcruiser)”勇敢級,當然這個只能算是一種特例,文中除非特別提及,也在戰列巡洋艦中一併加以統計。
在德國當時並沒有這樣的稱呼,他們當時只是簡單地將巡洋艦以5500噸為界分成“大型巡洋艦(GroeKreuzer)”以及“小型巡洋艦(KleineKreuzer)”。因此嚴格地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德國官方並無戰列巡洋艦之稱呼,德語中相當這個意思的單詞Schlachtkreuzer要到大戰以後才正式被使用。但是,在本文中為了比較明確的加以區分,也將德國在“馮·德·坦恩(VonderTann)”號以後的大型巡洋艦按照習慣稱為戰列巡洋艦。
除了正規的巡洋艦以外,尚有用大型商船略施武裝,用於執行封鎖、破交或者護航任務,文中將其稱為“輔助巡洋艦(Auxiliarycruiser)”,而專門從事海上破交的輔助巡洋艦又有“偽裝巡洋艦(Hilfskreuzer)”之稱。
第6頁:火力全開——炮艦·雷擊艦艇
炮艦·雷擊艦艇
炮艦是當時一種防禦較弱,但是擁有相對重火力,適於近海作戰的小型軍艦。雖然也有為了攻擊炮臺而施以重灌甲的,但是基本上都犧牲防護性而將火力加以提高。從19世紀中葉起,炮艦也因為配有相對重武裝,作為一種能夠對付較大敵艦的相對廉價的艦艇被運用在艦隊作戰中。
而當自航魚雷技術成熟以後,炮艦以往在艦隊作戰的作用被轉到了搭載魚雷的小型艦艇上,當然這樣的艦艇的艦種名稱,也從炮艦(Gunboat)經由魚雷炮艦(Torpedogunboat)演變為雷擊艦(Torpedoboat)。不過,當時我國晚清,一般將其翻譯為“魚雷艇”,然而卻非常易於和日後出現的魚雷快艇相混淆,考慮到第一次大戰的時代特徵,故而本稿中亦使用雷擊艦之名加以區分。事實上,這種雷擊艦日趨大型化,有的還達到了1000噸以上,自然和在大戰期間問世的魚雷快艇有著本質的區別。
由於雷擊艦的出現使得經濟上較為不發達的國家也獲得了擁有對抗戰列艦的強大可能性,法國在當時出現了被稱為“少壯學派(jeuneécole)”的海軍風潮,認為建造大量的雷擊艦可以取代戰列艦的建造。於是當時法國建造了近百艘大小雷擊艦。英國為了相對抗,在1894年研製了更為大型的被稱為“雷擊艦殲擊艦(Torpedoboatdestroyer)”的新型艦艇。以後這個稱呼也被簡化為Destroyer,當時日本將其翻譯為“驅逐艦”,於是這也成了這個艦種的習慣稱呼。驅逐艦無論在火力還是航速方面都超過了以往的雷擊艦,事實上不過是一種大型化了的雷擊艦,然而卻從存在意義上將雷擊艦驅逐,取代了其地位。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正式採用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