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測設計局提出了《新安江水電站水庫移民第二方案》。“第二方案”對《新安江水電站淹沒區移民方案》(稱第一方案)主要提出兩點異議:一是“第二方案”根據蘇聯專家建議,認為水庫區農田淹沒減產是國家的絕對損失,應儘量設法取得補償平衡。如果工礦企業安置八萬多人,國家就會補償更多的糧食。如能從全省可墾地來安置就有利於糧食的平衡,因此,應著重考慮嘉興、寧波、溫州三個專區的成塊荒地及建德、金華兩個專區和歙縣的可墾地,充分利用安置移民。按第一方案徵購土地,新城鎮就地後靠,就地後靠兩萬多人,新城鎮安置萬多人,嘉興、寧波、溫州、金華、建德墾荒安置16萬人,轉入合作社安置5萬多人,總計可達25萬多人。二是移民房屋復建費,參照國內已有移民地區的資料,第一方案遷移費每人平均629元,就地後靠每人557元,明顯偏高。“第二方案”認為,房屋復建費可以從402元降到335元,因此每人總投資可以從629元降到507元,另加10%的備用費,每人也有558元。上海水電發電設計院最後提議,兩個方案請浙江省委、省人委於6月底前一同報國家建設委員會審批。
對新安江水庫移民來說,浙江省人民委員會等地方政府,是他們利益的維護者,又是國家特別行動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等水電系統,則是代表國家投資利益的執行者。
當時流行一句口號是:“國家不浪費,移民不吃虧。”浙江省天目山區經濟開發委員會代表地方政府為民“請願”,而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站在國家投資利益一方,雙方形成了對弈。
“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擺在浙江省委常委會面前,新安江水電站一定要上,23萬多新安江人一定要離開故土。最後浙江省委做出了雙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決定。浙江省委、浙江省人委於1956年6月11日給*中央國務院並電力工業部抄上海水電設計院呈報了特急電報。電報中說:
新安江水電站初步設計中,有關水庫區淹沒區的移民問題,經過上海水電設計院及我省天目山區經濟開發委員會一年來的勘探調查,取得如下的結果。一、水庫正常水位110米時需遷移人口23萬多人(另有洪水時期臨時影響人口5萬多人及逐年增加之人口未算在內)。淹沒耕地萬市畝。本省待遷人口20多萬人,在本省境內可全部安置。二、移民投資平均每人558元,包括生產恢復及補助費、遷移費、房屋建築費及移民管理費等。以上結果經過我們審查,尚屬合理,可以作為初步設計之用。
1956年6月20日,國務院給電力工業部轉抄上海局,上海市委,上海水電設計院,新安江水利工程局下達電報,電報中說:
同意將新安江水電站正式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和1956年計劃,1956年所需投資由你部自行調節解決。
當時楊思一手裡拿著省委書記江華的批示和國務院的電報,心情比在四明山上面對敵人的圍剿還更為沉重。
新安江水電站列入了“一五”計劃,成為全國重點專案。建成後對中國的工業化和浙江的各項經濟建設都將有很大的推進。但這工程涉及到23萬多新安江人要離開故土!這是一項更大的系統工程,新安江水電站工程能否成功,在於23萬多移民。
4.副省長提交移民方案(3)
楊思一第二天就趕到建德,後來又到淳安、到桐廬、到金華、到嘉興,最後他來到新安江水力發電站調研。
在桐廬他來到橫村鄉柳巖村村支部書記朱日華家,他們已經搬進了新建的移民房,楊思一問朱日華:“你們從銅官移到桐廬,習慣嗎?”朱日華把自己心裡話都倒了出來:“我們在銅官生活了幾代,有的甚至生活了幾十代了,我們當然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土地和房屋。耕人家的地,種人家的田,哪有種自家的田好呢?移民嘛,響應國家的號召,也是應當的。”楊思一見朱日華夫人在磨豆腐,就問:“你們這石磨也是從銅官運來的?”朱日華笑笑說:“移民時動員我們說,你們移到桐廬,還一樣要耕田種地,家裡需要的東西該搬的都要搬去。所以我們原來銅官家裡的東西都搬來了。那時家裡也窮,也沒有什麼東西搬。”楊思一深感移民們的善良。
四年完成近24萬人的移民任務,這是一個無法更改的進度表。楊思一趕回省城,就和省人委辦公廳,省林業廳等部門一起分析形勢,認為移民的四個時期是根據工程進度需要確定的。移民工作必須服從工程需要,如期完成移民轉遷任務。很快,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