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上,然後裁成一條一條連線起來,用土製的捻線機捻成一根根金絲線、銀絲線,這些金銀線被織錦工人做成雲錦布,再製成龍袍。這製作金銀線的工藝,也是金陵傳統工藝的一朵奇葩。金陵金箔廠許多老藝人都懂得這門技術。後來因為不需要再製作龍袍了,這項工藝也幾乎絕跡了。
誰知,改革開放使百業俱興。80年代中期,中國的菸草業發展神速,而且與國際接軌,包裝也朝著中高檔方面轉變。這中高檔香菸外包裝有一條拆封線,中國老百姓習慣稱帶“金”的拆封線叫“金拉線”。這種金拉線,當時中國還沒有哪家能生產,全部依賴進口,每噸價格要12萬元,非常昂貴,而且非常緊缺,為此常常耽誤生產。
有人聽說過,金陵金箔廠歷史上生產過金銀線,於是想到不知他們能不能生產金拉線?於是香菸廠的人找上門來,想買。一問,風馬牛不相及。但是這個資訊卻讓何大福與技術副廠長魏建精神為之一振。生產金銀線,龍袍現在是不生產了;可生產金拉線,現在卻是最佳時機,中國還沒有。他們一調查,全國有140多家菸廠,每年需要金拉線2000多噸,外國人賣十二萬,我們賣一半,也不得了。
何大福決定上這個專案。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技術副廠長魏建。在一無圖紙,二無技術,三無樣機的情況下,要研發一條生產香菸金拉線機械談何容易。魏建帶領幾名技術人員,調研了紡織企業的卷紗製作工藝,調研了塑膠金銀線的卷繞製作工藝,確定了攻關的思路。那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國外金拉線生產工藝狀況,到國外考察又像登天一樣難,只有信奉共產黨的老傳統:“自力更生,土法上馬”。金拉線生產的最大難關是,—寬的金拉線是扁平的,與紡紗、塑膠金銀線的圓型不同,卷繞起來要一層一層堆排整齊,這個技術難點使魏建他們的攻關小組琢磨了將近一年。最後他們研製出一種像電影膠捲似的卷繞系統,採用直線電機控制張力,用手術刀替代切刀,基本解決了生產捲菸金拉線的主要技術難題。當何大福、魏建他們帶著幾卷自己生產的金拉線到雲南昆明捲菸廠徵詢意見時,雲南菸草界負責技術、供應的專業人員眼睛為之一亮:我們中國人能生產金拉線了!訊息傳到了昆明菸廠廠長那兒,廠長也為之振奮,親自接見並宴請了何大福他們。那次僅僅是徵詢意見,何大福就接到了近200噸訂貨單。他讓財務副廠長俞芳計算了一下:每噸金拉線成本只要一萬元多一點,銷售價格每噸六萬多,每噸能賺近五萬元。二百噸如果能夠完成的話,金箔廠光這一項就能創利潤上千萬元!當時來講這可是天文數字,對這個“手工小作坊”起家的小企業來說,猶如發了一筆天大的橫財!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蘭媽媽的“緋聞”(2)
然而,“土灶”裝置哪能與“洋貨”相比。金箔廠生產的金拉線拿到捲菸機上一試,毛病就來了。“洋貨”金拉線往捲菸機上一架,暢通無阻;“金陵”金拉線往上一架,經常卡殼,裁切有鋸齒,接頭不服貼,卷繞不整齊,各家試用的結果:暫不使用,待質量提高再定。
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堅韌不拔的“三堅”精神,是何大福的人生準則。他親自與魏建一起帶領六七名攻關人員,包括高階工程師申懷忠、樸齊勇在內,夜以繼日攻關。針對菸廠反映的“毛病”,逐一加以整理,逐一討論出攻克方案,連續生產出第五代“金拉線”產品,終於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那時,整個菸草界捲菸包裝材料全部依賴進口,一是價格貴,二是供應不上。因此,他們一方面希望國內有替代品,另一方面又認為國內替代品質量不過關。處在這樣矛盾之中,如何將“金拉線”推廣到各個菸廠使用?何大福決定選派一批得力的“外交家”直接到菸廠去做推銷,一邊聽取意見,蒐集資料;一邊做工作,請他們使用“金陵”牌金拉線。
在金箔廠幾百名“半邊天”中,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叫李蘭英。她三十出頭,能歌善舞,一曲“美酒加咖啡”,唱得許多男人心曠神怡;一曲“粉紅色的回憶”小拉,跳得許多舞伴駐足凝目。她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很有口才;遇到外交場合,她不僅不拘束,反而八面玲瓏妙語連珠,有她在,從不冷場。李蘭英的這種性格,主要是哥哥帶出來的。她哥哥是大隊書記,父親早亡,李蘭英從小跟著哥哥到處轉,見多識廣,久而久之,練出來了。她天生麗質,多少追求者都“望洋興嘆”,最後是老同學龐家聲“抱得佳人歸”。70年代末期,金箔廠從龍泉搬遷到東山,徵了李蘭英村上的土地,李蘭英便進了廠,在生產車間當工人。但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