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積為痰溼。故前人又有“肥人多氣虛”之見。也有脾。腎陽氣不足,或兼見心、肺氣虛及肝膽疏洩失調者。此外,尚有虛實相兼的本虛標實或標實本虛的情況,無論本於虛還是本於實,最終都導致膏脂堆積而為病。
臨床病機之間的轉化常見於三種情況。一是虛實之間的轉化。如胃強者過食肥甘,水谷精微超過機體的需要而化為痰溼,聚為膏脂,形成肥胖,這見於大多數肥胖者的早期階段,屬於實證。但如長期飲食太過,加上痰溼鬱遏,則可損傷脾胃,使脾陽不振、脾虛不運,也可導致胃失受納,後天失養,正氣因之而漸耗,病性逐漸由實轉虛,久則脾病及腎,終致脾腎兩虛。脾虛失於運化,痰溼內生,停於臟腑,阻於經絡,氣因溼阻,瘀因痰生,而致痰溼、氣鬱、瘀血相雜,從而轉為以邪實為主之證,或正虛與邪實兼夾。二是各種病理產物之間的相互轉化。如痰溼內停日久,阻滯氣血的執行,可導致氣滯或(和)血瘀。而氣滯、痰溼、瘀血日久,常可化熱,轉化為鬱熱、痰熱、溼熱或瘀熱互結。三是肥胖病變日久,常變生它病。《內經》中已經認識到肥胖與消癉等病證有關,極度肥胖者,常易合併消渴、頭痛、眩暈、胸痺、中風、膽脹、痺證等。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長期食慾旺盛,有恣食膏粱厚味的不良飲食習慣,或同時缺乏體力活動。可有肥胖家族史。
2。身體肥滿超過常人,腹大膏厚,甚者腹凸脂壅,縱腹垂腴。
3。可伴有頭身困重、腹脹滿、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倦怠懶動等。
4。排除水液瀦留等非膏脂堆積導致的身體肥滿或腰腹肥大。
二、病證鑑別
肥胖與水腫:水腫嚴重時體重也增加,嚴重腹水者也出現腹部脹滿。但水腫有陰水和陽水的不同,或從下肢腫起,或從頭面部腫起,甚則全身皆腫,其特點是壓之常可形成凹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虛實
本病辨證雖有虛、實之不同,但由於實邪停滯是導致體重增加的根本,故總體上是實多而虛少。實主要在於胃熱、痰溼、氣鬱血瘀。虛主要是脾氣虧虛,進而可出現脾腎陽氣不足。虛實相兼者,當同時有虛、實兩類證候,又當細辨其虛與實孰多孰少之不同。
2。辨標本
本病之標主要是膏脂堆積,可同時兼有水溼、痰溼壅鬱。而導致膏脂堆積的根本,多在於胃熱消灼、脾虛失運、脾腎陽氣不足等,痰溼、氣鬱、瘀血久留,也是導致膏脂堆積不化的原因。
3。辨臟腑病位
以脾、胃為主,涉及五臟。肥胖而多食,或伴口乾,大便偏幹,病多在胃。肥胖伴乏力,少氣懶言,疲倦少動,或伴大便溏薄,四肢欠溫者,病多在脾。若伴腰痠背痛,或腿膝痠軟,尿頻清長,畏寒足冷,病多在腎。久病入絡,或痰凝血瘀,則常病及心、肝。
二、治療原則
補虛瀉實是本病治療的基本原則。虛則補之,多用益氣健脾;病及於腎,則當益氣補腎。實則瀉之,常用清胃降濁或祛溼化痰法,並結合消導通腑、行氣利水、行氣化瘀或痰瘀同治等,以消除膏脂、痰濁、水溼、瘀血及鬱熱。虛實夾雜者,當補虛瀉實並舉。
三、證治分類
1。胃熱火鬱證症狀:肥胖多食,消谷善飢,可有大便不爽,甚或乾結,尿黃,或有口乾口苦,喜飲水,舌質紅,苔黃,脈平或偏數。
證機概要:陽明火熱內鬱,耗傷津液,膏脂瘀積。
治法:清胃瀉火,佐以消導。
代表方:白虎湯合小承氣湯加減。前方清瀉陽明胃腑鬱熱,適用於陽明胃腑鬱熱者;後方通腑洩熱,行氣散結,適用於胃腸有積熱,熱邪傷津而見腸中有燥屎者。
常用藥:知母、石膏清瀉陽明胃腑鬱熱;大黃清瀉陽明大腸之熱;芒硝逐痰消積;香附、枳殼理氣疏鬱;甘草、山藥之甘緩以助胃陰。
熱盛耗氣,症見疲乏、少力,加太子參補氣,甚者可用西洋參;消谷善飢,口苦,嘈雜,加黃連以助苦寒瀉火;口乾多飲,加天花粉、葛根清熱生津。
2。痰溼內盛證
症狀:形體肥胖,身體沉重,肢體睏倦,脘痞胸滿,可伴頭暈,口乾而不欲飲,大便少行,嗜食肥甘醇酒,喜臥懶動,舌質淡胖或大,苔自膩或自滑,脈滑。
證機概要:痰溼內盛,困遏脾運,阻滯氣機。治法:化痰利溼,理氣消脂。
代表方:導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