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7部分

為生。聰明的古希臘人從此知道了沙棘營養和治病的價值,這也是沙棘拉丁學名的由來。”

“差不多相同的傳說在我們國家也有。公元1200年,成吉思汗率兵遠征赤峰,由於氣候等環境條件十分惡劣,很多士兵都疾病纏身,食慾不振,沒有戰鬥力。戰馬也因過度賓士而疲軟而吃不下糧草體力欠缺,嚴重影響部隊的戰鬥力,成吉思汗對此毫無辦法。下令將這批戰馬棄於沙棘林中,待他們凱旋歸來的再次進過那片沙棘林的時候,發現被遺棄的戰馬不但沒有死,反而都恢復了往日的神威。將士們驚訝小小的沙棘竟有如此的神奇功效。便立刻向成吉思汗稟報此事。成吉思汗得知後下令全軍將士採摘大量的沙棘果隨軍攜帶。並用沙棘的果、葉餵馬。不久,士兵們的疾病霍然痊癒,個個食慾大增,身體越來越強壯。而戰馬更是把糧草吃的乾乾淨淨,能跑善弛。此後,道家宗師丘處機根據當地豐富的沙棘資源以及唐朝醫書《月王藥珍》中記載的,沙棘能增強體力,開胃舒腸,飲食爽口,促進消化的功能,為成吉思汗調製出了一種以沙棘為主的藥方。成吉思汗便視沙棘為“長生天”賜給的靈丹妙藥,將其命名為‘開胃健脾長壽果’和‘聖果’。”…;

聽了高海石的講述,與會者都顯得有些吃驚。

“據史書記載, 三國時期蜀漢伐魏,在一次遠征途中,因長時間在崎嶇的山路上艱苦跋涉,蜀軍人困馬乏,體力不支。有些士兵就在荒山野嶺中採摘‘棘果’充飢解渴。吃了‘棘果’後,士兵們的疲勞馬上神奇地消除了,體力得到很快恢復。諸葛武侯發現後,號召全軍人人服用,終於渡過難關。他們服用的所謂‘棘果’亦是當今的沙棘。”

“這麼說來,哪怕是為了益壽延年,這沙棘咱們也是非推廣種植不可了,呵呵。”赫千里看著大家,笑著說道。

“是啊,要是黃土高原上皆為此物,黃河水患也許當就此根治。”蘇芳也笑著說道。

“山區的農林牧發展措施和防洪水庫,與山區的合理增闢耕地,將減少流到平原的剩餘水量。因此,治理黃淮海平原不可侷限於平原本地區,還應把平原以外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山區歸入整個治理系統。”張含英笑著將話題又拉到了治理黃淮海平原的問題上來,“為了整體開發平原的自然資源,楊瀚之文中所言合理地利用山區和平原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是首要的。我們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土壤確定適宜種植的樹木、牧草和農作物,確定農業增產的不同措施,優選種子、改良土壤、決定施肥量、灌溉次數和每次水量。因為一定土壤和氣候存在一種最優的各種措施的配合方案。在合理使用水資源裡,要首先滿足生活用水,其次工業用水,然後是用量最多的農業用水。”

“還有,平原區域內要有一個經濟合理的動力網計劃。這要根據地區內計劃中的工業佈置、城鄉用電和農田灌排抽水等動力的要求作出。另外,平原需要一個交通網的規劃。整個黃淮海地區需要形成一個聯合鐵路、公路和水路的交通網。其中水運又要和有關的其他水利措施統一規劃。”赫千里點了點頭,“總之,黃淮海平原的開發利用,在籌劃防治平原洪、澇、旱、鹼災害的同時,必須兼顧各種經濟因素,從整體的經濟效益出發,進行統籌規劃。”

“還有這防洪和治河的策略,”蘇芳說道,“黃河下游自鄭州起就是三角洲地貌,其幹流和各流派在沿路向下遊和隨時演變中,都是坡降逐漸減平,水流逐漸減少,河口逐漸延伸的。兼以渤海灣內海流微弱,能帶走出口的泥沙很少,種種原因都使黃河下游沿程必然淤高。古今中外任何治河方法,如束水攻沙、寬河守堤、淤灘刷槽、集流衝沙等,都不可能使河槽自動維持不淤。這些欲使泥沙長期全部下排的設想是不成立的。當採用多道分流出海之法。”

“多道分流出海之法?”赫千里扶了扶眼鏡,問道。

“你看這裡,楊瀚之也提到了。”蘇芳指著手中的檔案說道,“黃河既已淤高,分流排沙乃據建瓴之勢,能自動刷深河槽。於是增加排洪能力,分流以後再毋須加高堤身。早年國人懼怕洪水,就近又無磚石,不敢築壩分流。今天用鋼筋混凝土和板樁築閘,自能有把握地節制水沙分流。儘可開啟大堤左右20幾道口門設閘分流,循著自古遺留下來的排水道,沿程淤灌黃淮海平原。這些排水道里並無房屋莊稼,分流不會造成淹沒損失。且分流不僅在汛期疏水分洪,枯水期也要分流,以輪流淤灌農田,並維持航道。流路應採取複式斷面,要固定住兩岸灘槽邊坡。每次放水要從口門控制住一定的水沙流率,務使淹沒兩邊灘地20多厘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