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之間重現了華盛頓會議中六成與七成之爭。但此次英國已經與美國達成一致意見,會議進行困難重重。
……
其間,種種分歧不必多說。
在一系列幕後交易,雙方達成了一個妥協方案。在海軍艦艇總的比例上接受了日本方案,准許日本輔助艦的總噸數為美國的69。75%,但大型巡洋艦的比例仍維持6:10,潛艇的比例與美國相等。
日本接到請示電文後,海軍部門的意見分裂為二:海軍省認為應該妥協態度,但軍令部卻表示反對。浜口首相從財政的角度出發,也堅持以達成妥協為要務。很快六國就簽署了《限制和裁減海軍軍備的國際條約》,日本基本上達到了7:10的目的。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諷刺中國新聞報道的。稱“中國在新聞報道說……基本實現目標,我們就可以知道,該目標沒有實現”。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日本提出的三大原則,一個也沒有滿足。
海軍軍令部指責政府不顧軍令部的反對,是侵犯天皇對軍隊的統帥權(明治憲法第十一條規定,日本陸、海軍的統帥權歸天皇所獨有)。這場所謂“干犯統帥權”的爭鬥隨即演變為日本政界的一場亂戰。
濱口內閣在元老西園寺公望支援下,取得了最後勝利。但這不算完。
大蕭條使日本的極右勢力發展迅速,出現了許多民間法西斯組織,如“愛國社”、“血盟團” 。而農村農民的大批破產,對出身農村的青年軍官和士兵影響很大,軍隊法西斯組織也紛紛成立,如,“王師會”、“櫻會”等等。這些組織都是以“用暴力改造國家”為宗旨的。
不久以後,濱口雄幸首相本人就在東京車站被人刺殺,身負重傷。
但是,日本的外部環境,並沒有為日本的法西斯勢力留出發展空間。
在二十年代,如果去除哈薩克戰爭開支外,中國的軍費開支與日本大體相當。這裡要注意的是,中國的稅率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強,與美國差不多,而中國的財政收入卻接近了日本的兩倍。
中國把軍費開支的大部分都投入到陸軍中,組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械化裝甲部隊,而日本則把軍費大多投入到海軍中去。
到這個時候,日本的海軍也有了很大發展。在1922~1930年之間,日本陸續建造了4艘最新式的航空母艦,還建造了速度和武器裝備都勝過西方國家的驅逐艦、袖珍戰列艦,潛艇部隊之大也居世界第三位,達到7。8萬噸,超出美國9000噸以上。
而此時中國的海軍只有航空母艦1艘,重巡洋艦六艘,輕巡洋艦九艘,潛艇70艘近六萬噸。
各國都清楚,中國暫時無力發展海軍。故中國在倫敦裁軍會議上,基本不受重視,只被要求裁減潛艇到4萬噸。中國也有意廢除半數老舊潛艇,於30年已開始了10艘新型潛艇的建造工作。
中國海軍是不如日本海軍,然中國大力發展陸軍,成果顯著。陸軍總兵力三倍於日本陸軍,光裝甲師就組建了十個。兩國真要開戰,不要說十個裝甲師,就是五個裝甲師,也不是日本區區十四個師團的陸軍所能抗衡的。
因此,日本極右勢力是想冒險,卻沒有適合的物件,日本政府依然控制著形勢,只是加強了對東南亞的滲透。
出於種種考慮,我特地派出廬山醫院的三名醫生,為濱口雄幸的術後恢復提供幫助。中醫在術後恢復上,還是很有效的。濱口雄幸在十個月後恢復了健康(歷史上死了),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濱口已在31年中辭職。
接替他的是若槻禮次郎,然後是犬養毅。日本的經濟政策有了一定的改變。先是放棄了金本位制,然後,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試圖拉動內需。
但到了這個時候,誰也無法阻止日本向軍國主義轉變了。日本狹小的國內市場和貧乏的資源,註定其擴大內需的效果不如中國顯著,而偏執瘋狂酷愛賭博的民族精神,迫使它選擇了與德國相同的道路,以復興經濟。
31年底,日本政府透過以《重要產業統制法》等一系列經濟統制法令,把工、農、金、貿各領域控制起來;並在各行業強行組織卡特爾和托拉斯,把中小企業置於財閥的控制之下。然後,日本政府對各壟斷企業發出大批軍事訂貨,又投資10多億日元興建、擴建和改組國營軍事工業。此後五年時間裡,日本的軍事訂貨超過70億日元。
日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武裝著部隊。
在此過程中,中國金融界先後提供了十億多元貸款,以支援日本發展,並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