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安慰自己,吃虧就是佔便宜,佔便宜就是吃虧,這事也就算了。
其實,我是考慮過追查的,也相信兩局的能力。但考慮再三,我還是放棄了。
此事的可能性有二,一是決議洩漏,二就是決議沒洩漏。我相信,前者發生的可能性遠遠超過後者。
先說決議洩漏的情況。
決議是內閣成員作出的,知道的人極為有限。如果追查的話,查出來是內閣成員洩密,我是不會感到驚奇的。但是,內閣成員都是我提名的,又都是民主黨成員。也就是說,查來查去,板子最後都得落在我身上——傻子才幹這樣的事。
再說決議沒有洩漏的情況。
決議沒有洩漏,人家按照規定兌換白銀,沒有違法,你就算是查到了,也不能把人家如何。
因此,這事只能就這麼算了,無法追究責任。
然而,我還是命令統計局對此事進行了秘密調查——事情發生了,我總要知道經過的。
……
果然不出所料,放棄銀本位後,中元大幅貶值。
當時中國經濟情況還不錯,在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公佈以後,中國股市還出現了小幅反彈,股市也呈穩中微升的態勢。儘管如此,中國放棄銀本位的政策一經公佈,中元在國際上的幣值就應聲下跌。如今中元已經從2。40元兌換1美元,下跌到3。38元兌換1美元,跌幅達29%。
中元大幅貶值,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對外出口貿易。
這也很好理解。賣出產品掙的是外匯,生產成本卻是中元。原來賣一塊錢的東西,利潤10%,如今賣到八角,利潤卻上升到25%,價格下降的同時利潤卻大增,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大為增強,出口企業的日子自然好過多了。
當年,中國出口額就增至45。8億元。去除貨幣貶值的因素,也相當於32。2億元。1929年中國出口額才31。5億元,而同期的世界貿易總額下降了40%強。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從1929年的2。7%上升到1931年的4。8%,名列世界第五位。其中棉紡織品的輸出,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一,震動了歐美各國。
31年中國貿易順差高達六億五千萬元,近兩億美元,而英國當年的貿易逆差卻高達4。1億英鎊;約十四億美元。
受此利好訊息影響,中國股市持續上揚。在主要工業國家股市一片慘淡的時候;中國股市卻一枝獨秀,吸引大量外資流入中國。
至1931年6月中旬,德國流失黃金14億馬克,黃金儲備率由60%下降為48%,黃金儲備量由5。28億美元減少到2。34億美元,減少了55。7%。英國黃金儲備由7。18億美元減少到5。88億美元,減少18。1%。
1931年7月,德國宣佈停止償付賠款、外債,嚴格管制外匯、禁止黃金交易和黃金輸出,宣佈金本位制解體;9月,英國政府宣佈:停止黃金兌現,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制 。
與此同時,日本卻恢復了因27年金融危機而放棄的金本位制;信奉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胡佛政府也繼續堅持自由市場經濟,拒絕干預經濟;法國的經濟危機開始時間較晚,在各國都放棄金為位時,法國還堅持了好幾年。
於是,三國的經濟每況愈下,大蕭條一天天地延續,失業人數急劇增長,國家徘徊在動盪的邊緣。
而且在所有工業國都大幅度提高關稅的時候,法國卻遲遲沒有舉措,故法國經濟危機持續時間最漫長。
31年,日本的“獅子首相”濱口雄幸遇刺。事情還要從30年的日英美法意中六國倫敦裁軍會議說起。
倫敦裁軍會議是華盛頓會議的延續。華盛頓會議簽訂了有關主力艦的協定,並決定了日本與英美的主力艦比例為3:5:5。但對輔助艦的限制問題,卻未能達成協議。而倫敦裁軍會議就是要對輔助戰船作出規定。之前,六國為此還在日內瓦,召開了各國裁減海軍軍備會議。日內瓦會議毫無結果,這才有倫敦裁軍會議的召開。
海軍裁軍問題在日本是一個很複雜的政治問題。許多日本人認為《華盛頓條約》對日本是個汙辱,它以法律的形勢確定了日本海軍的劣勢地位。從此,日本海軍內形成了所謂的反對裁軍條約的“艦隊派”和與之相反的“條約派”。
會議中,日本提出了三大原則:(l)日本水面輔助艦總噸數為美國的7成;(2)大型巡洋艦為美國的7成;(3)潛水艇保持現有的7。8萬噸。
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