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當我們將這一點銘記在心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家庭教育將會走向一個新的開端,這不僅意味著諸如楊永信一類的江湖騙子無以為繼,更意味著萬千中國孩子的福音。

4.被摧毀的自尊心

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這是一切自卑的根源所在。

——斯賓諾莎

當我們的探尋行進到這一層面時,揭示體罰可能造成的傷害,就成了我們最急迫的任務之一。

單就人格而言,孩子與成年人是平等的主體,正因為這一點的存在,每一個孩子生來就有權利得到尊重。

然而從家庭結構上來講,孩子在物質上要依靠家長,這種獨特的關係,造成了孩子無法與家長對抗。然而,這種依附性並不是牢不可破了,也絕不意味著孩子會因此事事順從家長的意志。

作為家長來說,無論是體罰、責罵,或是其他的強制性手段,都可以用來改變孩子的行為,然而卻始終無法藉此改變孩子的看法,也決不可能藉此改變孩子的習慣。

對於孩子來說,其行為往往有著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長不試著去了解孩子行為的根源,只是根據自己“想當然”的看法,對孩子的行為簡單地加以判斷,用暴力來壓制孩子的行為。那麼那些看似起到的作用,其實只不過是孩子懾於強大壓力下的表現而已,在孩子的心中,卻遠沒有真正信服。

更嚴重的是,當體罰成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懲罰孩子、督促孩子的手段時,孩子感覺到孤立無援、毫無尊嚴也就在所難免了,而這也就意味一場對孩子自尊心的嚴重損害正在展開。

關於自尊心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我們已經無需贅言,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每當孩子以逆反的態度來面對家長,因此遭到體罰的時候,都意味著其自尊心正在發揮作用。

當孩子以逆反的態度來面對家長時,正表明了其自尊的存在,就如同一個人在遭受到突然襲擊時,本能地抄起身邊物件抵擋一樣,而這種對抗性的態度,正是保護其自尊心的盾牌。

反過來,如果我們的孩子一旦放棄了這種對抗,無疑意味著其自尊心已經被傷害到了極點,整個人也落入了“破罐子破摔”的境地。正像我們看到的那樣,當我們的家長抱怨孩子沒有上進心,抱怨孩子缺乏主動性的時候,卻沒有想到,正是家長的屢次傷害,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第四章 教育手段單一,家長演變為應試教育的同謀者(5)

正因為如此,如果想要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只需要把體罰的手段反覆執行下去,讓孩子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就足以成功。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許多家長的行為,甚至於更加嚴重。

中國的許多家長都存在著一個誤區,即秉承著“人前教子”的古訓,認為在外人面前,在外面的公開場合對孩子進行體罰、斥罵,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讓孩子改掉所謂的“毛病”。而對於這個問題,社會則抱有更令人不齒的寬容性,認為家長對其子女的管教,社會是無權干涉的。

這兩大因素糾結在一起,便直接釀成了一整套對孩子自尊心的損害機制,其結果只能令孩子在成長中失去前進的動力與勇氣,最終造成無可估量的惡果。

5.被損害的親子關係

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很多,你失去了自尊與勇氣,你就什麼都失去了。

——歌德

事實上,當家長對孩子進行體罰的時候,其對孩子心理造成的損害還遠未完結。

對於孩子而言,每一次承受來自家長的暴力,都意味著一次被孤立、被冷漠、被無視的過程,而當一個人處於這樣的境地時,孤獨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其天性無不渴望著與身邊的人進行交流,然而,在家長的暴力之下,其自尊心持續地受到損傷,也就使得其慢慢地失去了與他人交往的熱情。

當這種內心的孤獨感被固定下來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孩子的心靈,已經陷入了濃厚的隔膜之中。在這個時候,把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反而會令他們感覺到更舒服、更安全。由此,其行為方式,也就逐漸脫離了正常人的軌道。

當孤獨感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時,性情上的孤僻也就在所難免了。

就另一方面而言,來自家長的體罰,其言其行都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積累仇恨情緒,而缺乏足夠“情商訓練”的中國孩子,又根本無從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於是,心理上的孤僻與仇恨,在更強烈的外部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