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雖然沒有古老,
但卻畢竟成為過去,過去的時光不會再來。
擺在我面前的是一疊厚厚的紙張,散發出淡淡的黴味。在這些回憶文章和日記
中間,我有機會再度窺視到已逝去的那段時光中這裡的建設者那潛藏於身心之中的
思想脈絡和生命軌跡——從籌建博物館的人來說,只有從外縣調回下放的3 個幹部,
加上自願回本地工作的2 人,其餘19 人都是從省文化局所屬單位借調的。博物館
地處農村,距西安市70 裡,到臨縣辦事還要步行7 公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我
一想到革命的前輩,在開創根據地時披荊斬棘,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心裡就
忐忑不安,慚愧不已。今天有黨和人民的支援,只要自己努力工作,一定會完成任
務。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建好秦俑館。一股暖流湧向
心頭,人說千條萬條抓根本,千軍萬馬抓班子,根本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毛澤東
思想。(我)隨即提出了一個動員口號:建好秦俑館,為國爭光,為中國人民爭氣
……不知不覺地合衣而睡了。
——摘自秦俑館第一任館長
楊正卿手稿
然而,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時除了“四人幫”的瘋狂搗亂和破壞外,唐
山、松潘又遭嚴重地震。接著國家幾位主要領導人周總理、朱德委員長、毛主席又
相繼去世。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心情相當不安,處於一片悲痛、哀傷之中。尤其是
“四人幫”,為了反對周總理和迫害鄧副主席,搗亂破壞的步伐節節升級,從颳起
“反擊右傾翻案風”的狂潮起,到陰險地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天安門流血事件,殘酷
地鎮壓了革命人民,妄圖竊取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祖國的上空確實密佈了陰雲。
但是,戰鬥在秦俑工地的幹部職工,揹負著這沉重的壓力,大家默默地紮實地幹著
自己的事業,壓力成了動力。
大家在參加了毛主席的追悼大會第二天,就化悲痛為力量,動上開挖了秦俑一
號坑大廳36 個基礎坑的第一個。籌建處黨支部、施工現場指揮部領導,為了鼓舞
士氣,提出了建好秦俑館為國爭光,為毛主席爭氣的戰鬥口號。所以我們一不怕地
震的威脅,二不怕”四人幫”批“唯生產力論”。領導群眾,大家都是吃在工地,
住在防震棚,白天熱火朝天地幹活,晚上棚內討論工程和國家大事。基礎土方工程
進展很快。
——摘自王志龍回憶文章面對這顯然鐫刻著時代烙印並具有濃烈政治色彩的日
記與手稿,我不懷疑撰寫者當初的真誠,相信他們度過了一段艱難的人生歷程,並
在這段歷程中始終洋溢著的革命激情。這其實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中華民族整體精
神與生活風貌的概括與寫照。同樣,面對今天的他們,以及他們同伴的精神變化與
對人生新的認識和思考,我依然感到真實可信。
在秦俑博物館副館長吳永琪的辦公室裡,這位當年隨著上山下鄉的熱潮來到延
安地區插隊,後調到秦俑館工作的北京知青,向我介紹了大量工作人員的艱苦生活
與奉獻精神後,又特地叮囑:“在你的文章裡不僅要有秦俑人的樂觀和自豪,還要
有他們的憂思和對前景的真實心理感受,這樣才能較準確地反映出秦俑人的內心世
界和現實生活。”我在點頭稱是的同時,心中暗想,秦俑人經過了十幾年生活磨鍊
和情感積澱後,終於擺脫了特定時代所賦予的盲目樂觀與自豪,而實實在在地開始
注重自身的生活與事業、甘苦與憂慮了。
那麼,我們現在該關照些什麼?
秦俑人的憂慮是多方面的,但生活的困境則是構成憂慮的重要因素。儘管秦始
皇陵園和秦俑博物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儘管這塊在地圖上無法找到的彈
丸之地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儘管早在十年前就正式對外
開放,但秦俑博物館仍然未能擺脫這獨特的地理環境對它的限制和束縛,它依舊並
註定要永遠坐落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