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空地上脫土坯。脫好後的土坯像磚頭一樣地碼成一堆,上面覆蓋著厚厚的稻草以防雨雪。
還有一種省事的辦法,在一塊收割後的稻田裡,讓牛拖著石磙在上面反覆碾軋,直到軋實軋平。稻茬的下面是稻根,稻根抓握著泥土,也能起到麥眼稻殼的作用。然後,將一把刀子插入稻田,用牛或者幾個男勞力拉著,在稻田裡劃出一道道的直線,縱橫交錯,猶如棋盤一般。把方格里的土塊取出來,就是可以用來蓋房子的土坯了。
這樣的方法雖然省事,但費力,而且將田地挖去一層不免會破壞土壤的養分,下一茬長出的莊稼必然歉收。因此最常採用的還是第一種製作土坯的方法。
房屋的結構自然是用木料。三餘雖地處平原,荒地很多,但樹木卻比較稀少,能做房梁的大樹則是少之又少。因此村上人蓋房的時候還得去供銷社買木頭。老陶家暫住的牛屋就是用本村的樹木做房梁的,因此屋脊不平,看上去很醜陋。
屋頂則一概是稻草的,因此新建的房子金黃耀眼,煞是好看。但幾場風雨一過就開始發灰,並且越來越灰,直到變成了焦黑色。
蓋房在三餘人是一件大事,其它的材料倒可以就地解決,惟獨製作房梁的木頭得去供銷社裡買,得花錢。村上人難得有現錢,加上請工吃飯的開銷難以承受,因此一生中能蓋一次房子就已經很不錯了。
土坯、木頭、稻草三樣備齊,實際蓋房也就一二十天的事。大模樣完工後開始內外裝修,用的仍然是拌了麥眼稻殼經反覆踩踏的熟泥。熟泥這時當石灰用,在房子內外反覆塗抹,抹的遍數越多自然越好。三餘人相互比較的是抹牆的次數(其它各項指標則差不多,沒有可比性)。抹的次數越多牆上的裂縫就越小。如果你能不厭其煩地抹上四五遍,那牆上的裂縫就會像老太婆臉上的皺紋一樣,細密而豐富。越抹,牆上的裂縫就越細小,也就越密。
如此細緻的工作也只有在室內才能感覺到。房子的外牆,抹上幾遍熟泥後就披上了防雨的草簾子。草簾子也是用泥巴糊上去的,一層壓著一層,自下而上直到屋簷,一般有四五層之多。它的作用就像蓑衣,下雨時雨水會順著草稈滴落下來,而傷不到裡面的泥牆。草簾子一般是用麥稈編紮成的,顏色更是金黃,其色澤變化一如稻草屋頂。不說房子頹敗以後的情形,新蓋起來的時候當真是金光閃耀,不僅屋頂,整個房子都是一樣的。
園子(2)
這是三餘人建房的一般情形。當然也有貧窮的人家省略了一些程式,比如屋外的牆上沒有草簾子。
關於三餘建房,我大致先說這麼多。
2
老陶家建房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安家費。這是按政策規定,由有關部門專門發放給下放幹部家庭的。按每人八十元計,老陶家有五口人,也就是說有四百元的經費可供建房。二,建房所需的勞力是無償的,由當地生產隊按工分計酬,也就是說由生產隊集體負擔。這也是政策規定了的。
老陶家人要考慮的僅僅是:是建一棟三餘人那樣的泥牆草頂的房子,還是建一棟小墩口代銷店那樣的青磚瓦房?如果建三餘人那樣的房子,肯定會是全村最好的。如果建瓦房,那就更不用說了。
最後他們決定,二者結合,牆仍用土坯砌,頂上則蓋瓦。這樣做既可以避免脫離群眾,又能起到打萬年樁的效果。如果完全用當地的材料建房,就有了明顯的可比性,那樣反倒不好。
經仔細觀察,老陶發現泥牆自有它的好處。冬暖夏涼,外面披掛著草簾子,可遮擋雨水,也還算結實。草頂就不行了,顏色逐年灰暗不說,每過幾年還得翻新一次。
但最值得一提的還是老陶家準備採用的支架桁條,不是木頭的,而是鋼筋水泥澆注成的。這一點上,實實在在地體現了老陶打萬年樁的思想。即使多年以後土牆倒塌、瓦頂離析,那水泥桁條也將永遠存在。水泥桁條隱藏在泥牆瓦頂之間,不易被人察覺,也像老陶打萬年樁的想法一樣,不為人知。
採用水泥桁條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就是:屋脊看上去非常的平直。這對於住了一年屋脊彎曲的牛屋的老陶家人而言,不無重要。老陶為此興奮不已,他想:即使是小墩口代銷店的那幾棟青磚瓦房的桁條也不過是木頭的!
其他的下放幹部建房,並沒有準備採用水泥桁條的。因為這種由夾板螺釘固定的水泥桁條,雖經有關部門反覆推薦,但畢竟超出常規,讓人心裡不踏實。知道這些以後,老陶就更加得意了,甚至有些飄飄然起來。他進而想到:即使在南京,他們家原先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