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和三十八師打了幾場小戰鬥,主要目的是攔截日軍的偵查部隊和破壞惠山的通訊線路。與此同時,三十八師和集團軍後勤部部隊會合後,繼續對中朝邊境交通線進行完善,經過長達十多天日夜不休的工作,終於在這條戰略意義非凡的交通線上建立了二十多處兵站,也連通了一條軍用通訊電報線和部分電話線。
在市場花園行動中,北線指揮所調動三十六師兩個團的兵力在側面佯攻,又讓三十八師的三個團負責正面進攻,但整體的作戰思路都是圍而不攻,儘量把惠山的日軍陣地向後逼退,迫使日軍龜縮在惠山防線後面,無法分散兵力出來。
同時,吳佩孚下令兩個師的所有獨立團、獨立營作戰單位分佈到惠山周圍的交通要道,專門打擊惠山的後勤供應線和阻擊援軍。
整個惠山大戰在開展之初就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戰術上為圍困惠山,戰略上則是為國防軍第四師提供掩護,使得國防軍第四師能夠更順利的向敵後拓展。
儘管日本陸軍省在之前已經獲悉關於市場花園行動的部分電報,可是一來因為時間過短,二來則是因為軍事資源不充足,除了將訊息警告到前線各部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後方少得可憐的預備隊調到前線增援。
可實際上前線各部一直保持著最高的防範意識,而這些增援而來的預備隊也是杯水車薪。此時中國投放在第一線上的兵力數量已經是日軍的兩倍之多,再加上先進的炮兵、空軍支援,戰局的形勢已經非常嚴峻。
日軍所有堅守在火線上的部隊,幾乎都是抱著以人頭換取時間的決心,希望能夠把戰事再拖延一個月或者兩個月時間,為更牢固更有地理優勢的第二防線爭取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