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3部分

發末稍微微曲捲,顯得有些凌亂,本應炯炯有神的雙瞳,卻泛著黯淡之色,眼圈附近有些微的紅腫,顯然是睡眠不足特有的模樣。

“即使你不說,老夫也能猜測得出來范仲淹輕嘆說道:“想老夫一生愛惜蔣名,不想在風燭殘年之時,卻晚節不保

楚質知道,范仲淹承認自己愛惜名聲,其實也是有根據的,少年時的范仲淹曾經寫過一首詩中自抒抱負:“有客淳且狂,少小愛功名;非謂鐘鼎重,非謂竿瓢輕同時,他慨嘆道:“風塵三十六,未作萬人英。”以此看來,出身貧寒的范仲淹很想出人頭地,而且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功了。

對於范仲淹的愛名、近名。當時頗有些非議,范仲淹入官的舉主晏殊就曾告訴過他,說有人議論他好奇邀名,當時的宰相呂夷簡說范仲淹務名無實,而另一位宰相王曾,也說過範希文未免近名之類的話。

不過楚質卻明白,對於范仲淹的愛名、近名,除了有人出於惡意攻擊之外,不少人卻是誤解了。在楚質來,一個人看重和愛惜自己的名節、名譽,立身揚名,是件好事,而不是壞事,一個人能愛惜的聲名,就算是在沽名釣譽,但也起碼不會做自毀名譽的事情,對誰來說都是件好事,應該加以提倡才對。

況且范仲淹提倡注重名節。可以說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的一種撥亂反正,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由於王朝更迭轉換頻繁,士大夫往往轉仕幾朝,如自命長樂老的馮道。就歷仕四朝十君,而宋朝取代後周之後,後周就有一批士大夫成為宋臣。

在宋初的幾十年中,貳臣充滿了朝廷,當然,對於當時所謂的貳臣,在輿論上也沒有什麼非議,後來,范仲淹痛感五代以來士風澆薄。道德淪喪,決定以身作剛。振作士風,砥礪士大夫名節,才有重名之聲。

“在下官看來,太守大忠偉節,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哲,乃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一世之師”楚質快速的引用大堆後人評論范仲淹的話,隨後說道:“況且”。

“停。”還沒等楚質況且下去,范仲淹連忙打斷,神情有些古怪:“你剛才那”溜鬚拍馬的話,是誰教你的?”

眨了眨眼睛,楚質指天立誓道:“這絕對是下官肺腑之言

要知道在中國,一個改革家。特別是一個失敗了的改革家。在他的生前身後,往往會非議甚多。以致蓋棺難以論定,然而,主持慶曆新政的范仲淹,卻是個例外,無論是在在宋代,乃至後世,對於范仲淹的評論絕對是讚譽有嘉,像這種純粹的偉大人物,楚質當然是敬仰之極。

況且這件事情范仲淹也走出於好意,是為了大局,才漲糧價的,只要再一段時間,楚質相信百姓都會明白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根本不必有晚節不保的擔憂。

“看來濟川兄書信所言皆是事實,有時滑賴不堪之辭果真不虛也,不過你也不必如此安慰老夫范仲淹搖頭輕笑道:“老夫固然愛惜羽毛,卻知何為大節,絕不會竊論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由此可見,范仲淹的近名。是建立在高度事業心之上的重名,好的是大名大節,而不走出於個人目的的出風頭,因此,他在生拼死後,留下的名都是一種正直之名。此外,當這種注重個人名節對朝廷利益有所妨礙時,范仲淹肯定是舍已而取大。

( )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不宣而散

衝淹出身貧寒。兩歲時,父親就毒世了。母親因生計兒省,管著他改嫁,過著一種寄人籬下的貧寒生活。青年時期,范仲淹在山間僧舍讀書,非常貧困,將一小盆粥冷凍之後分成四塊,放一點韭菜和鹽,就是一天之食。

然而,在登進士第入仕之後,范仲淹的境況便頓然改變,政治地位且不說,僅從經濟收入看,當他還僅僅是大理寺承、秘閣校理這樣的小官時,一年的俸祿已經非常可觀,也可見宋朝對士大夫優禮政策之一斑。

自身地位的強烈反差,幼年時的雄心壯志的得以舒展,或許正是由於這一切,造成了范仲淹濃厚的報恩思想,所以才會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河之遠,則憂其君的名言。不過,范仲淹報恩,物件並不只是皇帝,而是以宋代士大夫特有的方式來報答朝廷對他的恩遇。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首詩形象地說明了宋代朝廷與士大夫的關係以及士大夫的社會地位,而且是非常直白的誘人以功利,明確提出一個人的身分與地位是可以透過讀書來獲得的。

不可否認。利。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誘惑,但古代的書生士子並不都是唯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