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量毒素。

另外,許多人吃完海鮮(蝦、魚、螃蟹等)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大部分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臉部、腿部、胳膊,甚至全身)起疙瘩並伴有瘙癢症狀。

廚房(15)

⒈海鮮多為寒性,腸胃虛弱的人容易引起腹瀉腹痛,要少吃。

⒉海參、海魚、海帶、海菜等含有較多的尿酸,被人體吸收後可在關節中形成尿酸結晶,使關節炎症狀加重,故關節炎患者應該少吃海鮮。

⒊孕婦和哺乳期女性常吃海鮮(每週4次以上,每次100克以上),會影響胎兒和新生兒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所以,如果吃海鮮,每週最多一兩次,每次100克以下,並且不宜吃金槍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

⒋過敏體質者應慎食海鮮。

⒌海鮮中含碘量較高,甲狀腺亢進者應慎食,否則會加重病情。

⒍平日吃寒涼食物容易胃腸道不適的胃腸敏感者應少吃海鮮,否則會導致腹痛和腹瀉等症狀。

⒈海鮮的種類很多,包括魚類、蝦類、蟹類、螺貝類、頭足類(章魚、魷魚)等。海鮮中的膽固醇大多集中在頭部和卵黃中,食用時除去這兩部分,可以減少膽固醇的攝入。

⒉海鮮生吃先冷凍、澆點淡鹽水。牡蠣及一些水生貝類常存在一種“致傷弧菌”細菌。對腸道免疫功能差的人來說,生吃海鮮具有潛在的致命危害。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將牡蠣等先放在冰上,再澆上一些淡鹽水,能有效殺死這種細菌,這樣生吃起來就更安全。

⒊如果海鮮已經高溫徹底烹熟,那麼只需馬上放入冷藏室,下餐加熱後即可食用。如果海鮮並未經過充分加熱,但已經死去,那麼應當放進冷藏室,下一餐之前化凍,然後徹底加熱烹熟,不要再貪戀生鮮口感。由於海鮮類食品的蛋白質質地細膩,分解很快,拿回家之後應當在一天之內食完,不要長時間存放。

⒋吃海鮮過敏的人屬於過敏體質,主要是對異體蛋白過敏,可用紫蘇30克,生薑3片,煎湯頻飲。

◎蝦類忌與維生素C同食。美國科學家發現,食用蝦類等水生甲殼類動物同時服用大量的維生素C能夠致人死,因為一種通常被認為對人體無害的砷類在維生素C的作用下能夠轉化為有毒的砷。

◎海鮮與水果混食造成腹瀉,吃了海鮮之後,不宜馬上吃水果。海鮮中的魚、蝦、藻類等都含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如果把它們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柿子等混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而且容易使海味中的鈣質與鞣酸結合成不宜消化的物質。這些物質刺激腸胃,便會引起人體不適,重者胃腸出血,輕者出現嘔吐、頭暈、噁心和腹痛、腹瀉等症狀。

◎吃完海鮮不宜喝茶的道理與不宜吃水果的原因類似。因為茶葉中也含有鞣酸,在食用海鮮前或後吃海鮮,都會增加鈣與鞣酸相結合的機會。因此,在吃海鮮時最好別喝茶。

◎海鮮不宜下啤酒。食用海鮮時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從而引發痛風。尿酸過多便會沉積在關節和軟組織中,進而引起關節炎和軟組織發炎。

◎海鮮只有在高度新鮮的狀態下才能進行清蒸、白灼。水產海鮮與肉類不同,它們體內帶有很多耐低溫的細菌,而且蛋白質分解很快。如果放在冰箱裡多時,蝦體的含菌量增大,蛋白質也已經部分變性,產生了胺類物質,無論如何都不會達到活蝦的口感、風味和安全性,也就不適合白灼的吃法了。

夏季天氣潮熱,蚊蟲、細菌大量繁殖,是腸道傳染病和面板病發病的高峰期。食物中毒、感染性腹瀉、病毒性肝炎等腸道傳染病成為夏季高發疾病。一定要慎食海鮮,假如對產品的環境質量不能十分放心的話,吃海鮮河鮮不要超過每天一種,數量不要超過100克。蔬菜和粗糧當中的纖維可以促進重金屬的排出,因此適合搭配食用。而一旦出現腹瀉、腹痛等不良症狀要及時就醫。

廚房(16)

對於高膽固醇血癥患者來說,不必拘泥於某種食物是否能吃,最關鍵的是控制好整體飲食,每天攝入的總熱量、總脂肪量要控制住,尤其要少吃紅肉(豬、牛、羊,特別是五花肉),不要吃含極高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內臟等,每天的食物種類應儘量多一些,每種食物不要吃太多。

除了食物種類,量的控制因每餐而不同。一日三餐中,早餐和中餐可以吃得稍多一點,但晚餐一定要控制住,吃得素一點,少一點。因人們在晚餐後的活動量有限,過剩的熱量在體內會轉化為脂肪,導致膽固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