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8枚,師生被迫停課。武漢大學從抗戰開始就遷往川西樂山,但是也橫遭日寇飛機36架轟炸,炸燬並焚燒了大半個古城…… 從1937年7月至1938年8月的一年內,全國108所高校就有94所遭到日軍破壞,其中25所因損失慘重、實在難以恢復而被迫停辦。 空前規模的學府長征 。 想看書來

抗日戰爭期間的學校生活(2)

1937年8月13日,大上海保衛戰即壯烈的淞滬戰役打響了。經過三個月的拉鋸爭奪,11月12日,日寇佔領了上海主要地區(公共租界除外)。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南京,並向武漢逼進。根據國防政府的命令,華北、上海、江浙等地的七十多所高等學校,紛紛向西部內地遷移,繼續“教育救國”的學業。 史無前例的全國大多數高校空前規模的遷移,隨著國防軍的節節撤退,分為幾個步驟:第一步遷往華中地區,如浙江大學先遷往江西吉安,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在湖南長沙組成臨時大學,上海的復旦、大夏等校也奉命組成臨時大學遷往江西廬山等等,接著幾個月乃至一兩年內又多次西遷。最後遷往“大後方”主要是西南的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少數遷往西北的陝西和甘肅…… 平津地區的北洋大學(工學院)、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大學等三校,先遷往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北洋大學的情況如前所述;北平師範大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是清政府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師範學院;北平大學是留法學者李石曾在1928年實行法蘭西式大學區制度時,合併北平幾所專科院校建立的。這三所大學遷至西安市,與原西北大學(初建於1912年,因發展緩慢幾次中斷)合併,成為“西安聯合大學”。1937年11月15日開學,臨時校址設在西安城隍廟後門前省立中學內;文學院在城隍廟后街,法學院在通濟坊,理工學院則同距城五里的東北大學在一處,農學院借居西北農專。 當時滯留平津地區的許多師生,得知這個訊息後,紛紛前來報到。但由於華北陸路交通被日寇封鎖斷絕,他們不得不向南再向西、向北繞道而行:冒著被日軍搜捕的危險,先進入天津英、法租界,然後搭乘英國客輪經大沽入渤海,抵達山東的龍口或青島上岸,繞一個大彎,再奔赴西安。先後到校學生1553人,教師159人。此外,李公樸帶領的抗戰建國教學團和丁玲主持的西北戰地服務團都來到西安。 西安不斷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掃射,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決定再遷往陝西城固;4月3日臨時大學接到###命令:“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院校逐漸向西北陝甘一帶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引自《西北大學校史稿》45—48頁,《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240頁)。 1938年2月中旬,戰火焚燒到長沙,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聯合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開始遷往昆明。人員分成兩路,一路主要是女生及老弱病殘,約有400餘人,集體經粵漢路至廣州,取道香港到越南海防,沿滇越鐵路進入雲南;另外一路組織“行軍”,由中將參議黃師嶽擔任團長,徒步前往昆明。參加行軍者共240人,其中包括聞一多等11名教師。經過68天的長途跋涉,他們終於在4月28日勝利到達目的地,行程1671公里,其中徒步1300公里,穿越湘、黔、滇三省,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壯舉。 1938年4月2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長沙來的學生加上在昆明接收的少數借讀生,共有學生993人。因為校舍比較緊張,聯大分成了兩部分:理學院和工學院設在昆明,借用昆華農校、昆華工校、昆華師範、昆華中學等處的校舍上課,稱為聯大本校;文學院、法商學院設在蒙自,稱為聯大蒙自分校。一個學期後,分校遷回昆明。1939年夏天,聯大建起了佔地120餘畝的新校舍。這是100餘所低矮的土牆、泥地、鐵皮頂(有一部分是草頂)的平房和一些高一點的圖書館、飯堂。文、理、法商學院的教室、實驗室、宿舍均搬到這裡,後來成立的師範學院也在新校舍附近,工學院仍在迤西會館、江西會館舊址。至此,西南聯合大學基本上有了教學場所。 其他一些院校也經歷了類似的“學府長征”,例如—— 浙江大學自抗戰開始,隨戰局西移而輾轉西遷。1937年11月自杭州遷往建德,1938年1月再遷往江西吉安、又到泰和,2月遷往廣西宜山,1940年底最終遷移到貴州遵義。兩年多以內五度遷居,跨越五省,行程2600公里。跋山涉水,千難萬險,但浙江大學師生竭力創造條件,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