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41922人,6年內高校規模穩步擴大。各校共有教員7560人,職員4290人。獨立研究機構有兩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此外還有12所大學設立研究學部。(參看《1937年以來之中國教育》,原載《教育通訊》復刊第2卷第9期;又見《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商務印書館1948年12月出版。)但是,日軍侵華戰爭,殘酷地破壞了我國高教事業的發展。 我國108所高等院校的分佈 抗日戰爭爆發前,我國的高等院校分佈很不平衡。無論是國立(公辦)、私立(民辦或教會主辦)的大學,多數集中在東部沿海的滬寧杭與平津等幾個主要城市,以及若干通商口岸、富饒地區。戰前全國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就佔46所,在校學生則佔全國總數約三分之二。我國東部成為教育文化中心,可說是“一頭沉”,極易遭受敵人攻擊。 1936—1937學年我國的108所高校,其中42所綜合性大學(國立13所、省市立9所、私立20所),36所獨立學院(國立5所、省市立9所、私立22所),30所專科學校(國立8所、省市立11所、私立11所)。按規定,綜合性大學(Univercity)可轄文、理、法、工、農、商、醫、教育(師範)八個學院(College),凡具備三個以上學院的稱為大學(但這三個學院必須包括理學院或農、工、商學院之一;不足三個學院的學校為獨立學院)。共有師生萬人。 在108所高校中,因校舍遭受日寇佔領、轟炸、破壞,大多數師生不願意做亡國奴被迫遷移者,達94所,佔80%以上;其中一部分合並或解散。留在原地者僅有14所,主要是一些有西方背景庇護的教會學校如北平的輔仁、燕京、協和醫學院,上海的聖約翰、滬江、震旦大學等,以及在上海尚未捲入戰火的“孤島”外國租界地區的大同、光華、交通大學等。1937—1938學年,我國高等院校數目下降16%,減為91所,在校學生下降26%,減為31188名;也就是幾乎下降到1929年的規模。 日軍對我國大學的摧殘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面進攻的同時,還對我國的高等院校和文化機構進行有計劃的摧殘破壞。日軍派出大批飛機,對平津地區、滬寧杭地區以及各地院校進行狂轟濫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光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首當其衝,橫遭日寇蹂躪。故都北平淪陷後,日軍即開進北大、清華,美麗的校園成了敵人的馬廄、兵營、傷兵醫院。北大紅樓一度成了日軍的憲兵隊隊部,地下室被用作囚禁愛國志士的牢房。北大的圖書、儀器和教具大量被毀,僅此一項損失即達60萬銀圓之巨。(引自顧毓秀《抗戰以來我國教育文化之損失》,載《時事月報》第19卷第5期,重慶,1938年10月15日。) 南開大學成了日軍破壞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央通訊社當時從天津報道:7月30日下午2時,“日炮隊亦自海門寺向南大射擊,其中四彈,落該院圖書館後起火。”“兩日來,日機在天津投彈,慘炸各處,而全城視線,猶注意於八裡臺南開大學之煙火。緣日方因二十九日之轟炸,僅及兩三處大樓,為全毀滅計,乃於三十日下午三時許,日方派騎兵百餘名,汽車數輛,滿載煤油到處放火。秀山堂、思源堂、圖書館、教授宿舍及附近民房,盡在煙火之中。” 上海在“八一三”連天炮火之中,由於光華大學是五卅反帝運動(1925)的產物,具有堅決抗日愛國的傳統,更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最仇視之處,所以光華大學和附中校舍全被日寇焚燬,圖書、儀器等教學裝置損失殆盡。復旦大學所在的江灣正處激烈交火的戰場,大學主體建築簡公堂、圖書館、體育館和幾座宿舍大都炸燬,“學校內外,盡成邱墟,無瓦全可言”(引自費鞏教授《母校被毀簡報》,載《復旦同學會會刊》1938年4月)。位於南市的私立大同大學校舍被日寇佔據,約有十分之七的建築物被陸續拆毀;國立交通大學的校舍被日本憲兵隊佔據。交大、光華、大同等校留在上海老家的師生,只能遷往“孤島”(即外國租界,日本侵略軍尚未進入的地區)勉強維持學業。 南京中央大學被敵機轟炸四次,校舍變成一片瓦礫廢墟。日寇轟炸湖南大學時,以27架飛機分三隊侵犯長沙嶽麓山上空,密集投彈約50枚,其中許多是燒夷彈,圖書館完全轟塌,宿舍三棟炸燬,剩下殘垣斷壁,全校精華付之一炬(引自陳禮江《這一年的中國教育》,載《教育通訊》第40期,1938年12月)。浙江大學遷到廣西宜山復課以後,突然遭到敵機18架轟炸,對浙大校園投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