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換了拿破崙一世當法皇的時候,試試德國統一看,來一百個俾斯麥也沒用。
華皇認為俾斯麥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合縱連橫上,使得德國的統一基本上沒有受的別國的影響。
英、法、俄這三個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都沒有阻止德國人的統一。
德國雖然和法國打了一場普法戰爭,但拿破崙三世畢竟和他的叔叔老拿破崙差的太遠,同時法國以及法軍落後的參謀和動員體制也遠不是日漸成熟起來的普魯士軍官團和參謀部體制的對手。
普法戰爭的影響,不光是造就了一個統一的德國,由此帶來的法國和德國之間的民族仇恨的延續,一直要用兩次世界大戰的鮮血才澆醒這兩個國家的政治家,合作永遠比戰爭來的好,當然,這也就是在西方的思維體系裡面才能實現。
不過,這種思想,華皇認為西方人比東方人先進,要是換做東方,兩個超級大國相鄰,很難合作。
華皇覺得俾斯麥只是一個政治家,而不是軍事強人,俾斯麥非常好的理解了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這一永恆不變得定律,鐵血宰相的叫法只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不然也無法解釋為何在一戰中德國擁有那麼強大的戰爭實力,但是卻並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德國的統一,應該是俾斯麥的政治能力,加上德國的運氣的完美組合,兩者缺一不可。
德國在第二帝國建立之後也沒有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是一個聯邦制的帝國。
1871年之後,德國內部仍然存在普魯士王國、巴伐利亞王國、薩克森王國等等王國、大公國、公國、侯國、自由市等等大小不一的政治實體。
巴伐利亞王國保留了獨立的軍事管理、郵政、電報和鐵路系統,巴伐利亞王國的國旗一直能夠和德意志帝國國旗並排懸掛。
德意志第二帝國甚至連正式的帝國政府都沒有。
俾斯麥的身份是帝國首相,他身旁沒有對議會負責的閣僚,只有在他手下工作、對他本人負責的私人秘書。
從政府機構現代化的角度來看,華國已經到達了二十一世紀的水平,而德國仍然停留在19世紀,雙方差了一個多世紀。
從華粹黨的角度來看,華國更是遠勝過這個時代,整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政黨,因為華粹黨有明確的政治目標,有明確的模板和理念,華皇已經為華國未來發展成什麼樣,勾畫出明確的藍圖,這是這個世界的任何政治家都做不到的。
別人都只是在摸索,而華皇是儘快的將藍圖變成現實。
華國特色的體制,別說在19世紀,在21世紀也是無敵的。僅僅因為到了20世紀中期,全世界的格局已經形成,邊界已經穩定,各大勢力達到了平衡的地步,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列強們普遍被削弱了一輪,都期待和平發展。
現在華皇算是趕上好時候了,因為整個世界的列強們都在瘋狂的發展當中,即便如此,華國的發展速度依然能夠超過所有列強好幾倍,大家都正在磨刀霍霍的同時,華皇實際上已經拔刀在手了,只是這把刀還不夠大,不夠鋒利,華皇在戰意上,在戰爭的決心上,在戰爭的想法上,絕對走在所有列強國家統治階級的前頭。
著名的德軍總參謀部的正式名稱是普魯士總參謀部,巴伐利亞等國都有自己的軍事機構,並且在相當程度上保持獨立。
德意志第二帝國跟漢語語境的“大一統”存在天壤之別。
也正是認識到這些,華皇才願意加強同德國的合作,而不是敵對,實際上,華皇在內心是將德國擺在比英法美,更加危險的位置的。
唯一讓華皇擔心的是近代歷史的巨無霸‘俾斯麥’先生,對華國的崛起到底會是什麼態度?
萌總裁和潔格格聊了一會就睡著了。
潔格格幫華皇蓋好毛毯,躺在了陛下的身邊。
就這樣,華皇在火車上整整度過了兩天。
“陛下,柏林到了。”王佔奎過來通知華皇。
萌總裁急忙看窗外,火車站還有一段路,但已經到處是舉著黑紅兩色五角星旗來迎接的人群了,有德國人,也有華國在柏林的留學生,各一半的樣子。
華國在柏林的留學生總數已經超過了十萬,這是非常可怕的一個數字。
【1347 華僑和留學生們盛大歡迎】
華國的留學生當然是自發前來的,華皇到德國訪問,這是大事,在華皇抵達的前兩天,已經是鋪天蓋地的報道了。
德國的民眾大多數是慕名而來,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