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2部分

由主義運動,而後兩場運動有可能沖垮德意志各邦國的傳統政治結構。

因此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王朝政治與民族主義運動之間的巨大鴻溝。

華皇覺得,如果說後來的俾斯麥領導了德國統一,首要的條件是德意志必須接受普魯士的那套嚴酷的制度,而且俾斯麥在擔任普魯士駐德意志邦聯代表期間,一直認為奧地利是德意志秩序的保障。

1848年革命的失敗對德國的民族主義運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甚至認為這對德國的歷史發展的影響是災難性的,從此民族主義運動將希望寄託在普魯士的強權身上。可以說,俾斯麥是利用了德意志的民族情緒為普魯士的王朝政治服務。

德國那些小公國或德意志諸邦國,實際上類似於英國和法國的統一模式,不是體現在德意志帝國(1806年之前的)的層次上,而是體現在普魯士和奧地利等邦國層面上,這些邦國在模仿路易十四大力加強中央集權。

從現實的角度看,德意志帝國無法實現有效的統一,因為三十年戰爭造成的隔閡太深了,尤其在信仰方面;而且一些帝國成員,特別是帝國自由城市,未必願意接受某個強大邦國的支配。

另外,德意志兩個最大的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其領地有相當一部分並不屬於純正的德意志,所以它們有相當一部分領土外在於拿破崙戰爭後組建的德意志邦聯。

這種複雜的政治結構使得過去的帝國和邦聯無法作為一個有效的政治實體存在下去。

從德意志國家原型神聖羅馬帝國來看,神羅法統上的起源來自於查理曼帝國,而查理曼帝國則起源於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起源則追溯會被認為是統治已知文明世界(至少從地中海文明的角度看)的羅馬帝國。

神羅作為一個政治存在卻沒有構成真正強大的政治體制,第一個關鍵的原因是羅馬聖座(天主教會)的反對。帝國並沒有名副其實,鬆散的選帝侯制度和林林總總的自由城市都讓皇帝難以取得實權和組織軍隊,而西方從一個小小的法蘭西島(巴黎附近地區)崛起的法蘭西王國則漸漸攫取了一個民族,並慢慢確立了後世的六邊形國境(後世稱為法德爭執的重要原因的洛林…阿爾薩斯就是在這個六邊形的最東邊,與神聖羅馬帝國重合的部分)。

德意志民族認同意識的興起也遠比英法等要晚,真正的全民民族主義的興起還是要到拿破崙帝國的佔領,一方面統一的、雖然是拿破崙帝國的傀儡的萊茵邦聯使得德意志各國第一次在“神聖羅馬帝國”以外的一個政治名義下生存,為日後的德語民族國家的建立做出了一次嘗試;另一方面,歌德等啟蒙**時代的偉大文人也為宮廷中(特別是普魯士)政治家們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做好了前提。

最後在歷史條件較為成熟的19世紀,德意志最強大的兩個諸侯終於可以做出較量了,而普魯士和奧地利其實最後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選擇也是有原因的奧地利長期以來成為歐洲基督教文明抗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侵略擴張的屏障,對喀爾巴阡山到亞得里亞海的東南歐各民族有著深厚的傳統感情。其選擇的是一個“維也納多民族帝國”的事業,而非一個“德意志單一民族帝國”的事業,而普魯士選擇後者為自己天命所歸則是理所應當的。

為什麼是普魯士統一了德國,而不是其他公國統一德國、

萌總裁認為中世紀的德國沒法成為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王國;在近代因為宗教紛爭而內部分裂,而實力強大的德意志領頭邦國都注重在德意志以外擴張;所以德國有可能統一的年代,便只有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民族主義興起的19世紀,所以19世紀的德意志強邦中為什麼是普魯士來統一。

德意志主流信仰是新教,而新教諸邦中最強大的是普魯士。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統一德國的關鍵在於整合北德意志。

一旦北德意志成了一塊,強大的經濟潛力發揮出來以後,無論是奧地利還是法國要阻止北德意志統一南德意志都很難了。

普魯士的地緣條件非常有利,位於東北德意志地區,離法國遠所以沒有因此過多被法國限制擴張,也沒在拿破崙戰爭中被肢解,整合北德非常方便,在波蘭附近有機會參與瓜分波蘭壯大實力,也容易獲得出海口,即使沒有普魯士,也會有某個強大東北德的新教邦國出來當領頭羊整合北德,只要北德意志的主流信仰還是新教,只要能統一北德,最後德國還是會統一,只是可能晚一點罷了。

就當時歐洲的整體環境而言,沒有一個能夠真正威脅到德國統一的歐洲大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