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9部分

這時候一家獨大,世界主題是和平(大國)與奴役(小國)。

然而在普法戰爭之後由幾個德意志聯邦組成的德國突然一下牛逼了起來,一下打破了歐洲的平衡,加上它在過去沒能搶到多少殖民地,因此對英國並不服氣,並想要打破當前的平衡,並與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組成同盟;而英國為了保住其世界老大地位,便拉攏了法國、俄國等組成協約國,制衡德國同盟。

雙方都進行了瘋狂的軍備競賽。

利益瓜分不均導致的敵對情緒導致瘋狂的軍備競賽,使得雙方神經都高度緊張、劍拔弩張,一有風吹草動都會選擇先下手為強,拔刀相向。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華皇感覺自己的腦子都想得有點疼了,反覆在計算的目的只有一個,英國人會不會直接軍事打擊華國?

站起身,來回走了幾步,長長的嘆了口氣。

華皇想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德國會不會無視英國的壓力,和華國友好?

在歐洲轉了大半個圈子的華皇現在認為,不最終取得德國的友好態度,其他德奧系國家很難把橄欖枝扔過來。

【1244 都要向德國靠近】

“陛下,在想什麼?”潔格格合上書,笑眯眯的看著華皇。

華皇微微一笑,在潔格格的小手上拍了拍,“沒有什麼,看累了?”

“嗯,我發現我不是很愛看政治方面的書,我還是多看看小說比較好。”潔格格呵呵一笑。

“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華皇愛憐的在潔格格的小手上揉了揉,眼睛看向艙外的大海,馬上要到西班牙王國了,這是最後一個德奧系次強國家了,在西班牙的外交如果再沒有進展的話,華皇到了柏林,在同德皇和俾斯麥交往之前,所處的外交位置將會十分的不利。

華皇還是對於俾斯麥支援華國的外交,抱有大於百分之五十的信心的。

只要看一看18世紀七年戰爭之後英國在印度的版圖擴張速度,再看看美國獨立後英國的損失,就會發現,19世紀英國極少干涉歐陸政局的重要原因,是英國已經從一個歐洲大國轉型成了世界級別的大殖民帝國。

它在南亞有一塊可以跟半個歐洲相比的極其富饒的殖民地,所以它考慮的主要事務早已從歐洲轉向了從地中海到印度這一條長線上的龐大地區。

英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德國統一的影響,但這個低估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英國當時把眼光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

而且,即使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也非常清楚德國沒有能挑戰英國力量。

所以英國人以為歐洲均勢能保持平衡。

但是英國人低估了外交政策民主化的可怕效應,也低估了全球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渴望。

其實如果讓華皇來評價,大英帝國崩潰並不始於一戰,而是始於殖民地的戰爭。

英國在南非殖民地的土著布林人與大英帝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裡,布林戰爭得到了德國的支援,如同美國獨立戰爭得到了法國的支援。

但德國當時支援力度有限,不像法國又給錢又給兵又給統帥。

布林戰爭過程中,布林人發明了游擊隊戰術,跟美國在越戰時的狀況非常類似。

英國為了鎮壓布林戰爭,在當地實行堅壁清野策略,建立集中營,殺死大量布林人,與二戰時期的日本和德國類似。

英國婦女霍布豪斯在瞭解到集中營存在後,將真相發至國內媒體,引發歐洲輿論大動盪,各國紛紛指責英國的反人道行為。

當時歐洲人對英國的態度比現在歐洲人對美國的態度有血性多了。

布林戰爭後,英國成立南非聯邦,也就是今天南非的前身。

比起一個逐漸崛起和強大的普魯士,大勢所趨下即將走向統一的德意志,英國更害怕重新崛起的法國和染指歐洲的俄國。

華皇理性分析著當時的國際形勢:在連番的改革後俄國作為歐洲幾大強國之一,是英法奧等國最忌憚的對手,其整體實力並不遜於法普奧,而且這個時候沙俄自身內部社會結構的問題並沒有表現得這麼嚴重,在中亞和遠東的瘋狂擴張和爭奪殖民地讓幾大強國很難忽視它的存在。

即便現在被華國打的只剩下歐洲地塊,但是沙俄的實力仍然很強大,而且,戰鬥民族一旦緩過勁來,起反撲能力是很可怕的。

法國在拿破崙戰爭後元氣大傷,在經濟和殖民地規模以及工業產值上遠遠落後於英國,但還是歐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