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9部分

兒到一塊兒都不一定剛的過。

拿破崙可是對英國玩過大陸封鎖政策的!

到了19世紀中後期,法國慫了,普魯士開始牛逼,不叫普魯士了叫德意志了。

所以英國人覺得該換個盟友了。

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說白了就是在這段時間內英國的世界霸權得到了真正的確立。

以至於沒有國家希望同如此強大的英國開戰,包括法國。

光榮孤立英國並不直接使用自己的實力,而是把其作為砝碼,壓在歐洲大陸外交的天平上,讓他國出力,自己在後面壓陣,力圖保證均勢。

應對英國的這種做法,明智的做法是歡迎英國的支援,爭取和英國拉近關係,而不是對抗,這當然也包括法國。

華皇在前往西班牙的路途中,一直在想著這個問題,只是當華皇發現英國人已經將華國視為他們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威脅之後,華皇不再對於和英國人靠攏,抱有幻想了。

否則,華皇不希望走到這一步。

華皇同樣很難理解英國人一再的縱容德國變得越來越強大,也在設想著,德國最終是不是能夠支援華國在亞洲同英法勢力的競爭?

19世紀德國崛起的那些年,英國在幹什麼?

19世紀後半葉,英國在其巔峰期在做什麼?

從1850年代克里米亞戰爭之後,英國就沒有干預過歐洲戰爭。

從普丹戰爭開始,當時可能還排老四的普魯士僅7年就打敗了老三(奧)和老二(法)。

為什麼英國在德國剛成型的年代沒有干預或制裁德國呢?

讓德國坐大反而間接導致一戰帶來巨大的損失和英帝國的衰落。

華皇覺得英國人滑稽的可笑。

軍事層面上,海軍英國當然無敵。

陸軍,英國作為老大,從1866年後膛槍大顯神威到1871年德國成立,這5年應該足以追上軍事發明瞭。

法理層面,有黑爾戈蘭這種爭議領土,找藉口應該不難。

而且在普魯士和丹麥的糾紛中英國出面調停未果,那麼這也算日後扶持丹麥收復失地的理由吧?

威信層面,英國作為老大卻允許1878年在柏林舉行巴爾幹問題會議,這難道不是反而助長新生德國的威望麼?

18世紀打出第二百年戰爭的英國在維也納體系確立後,在歐洲也就只打了一場克里米亞戰爭。

梅特涅一手促成的神聖同盟維護穩定的能力非常強,英國逐漸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干涉歐陸內政了。

而且,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預見到,未來真正重要的歐陸大國是俄國,如果這個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能跟它一較高下,那可能是大洋彼岸的美國。

所以英國在歐洲最重要的目標,其實是防止俄國擴張到打破歐洲均勢的地步。

整個19世紀的世界政治格局基本都是英俄大博弈。

英國在19世紀初就認為俄國會威脅到它在印度的殖民統治。

但當時英俄要攜手對付拿破崙,所以這一時期的博弈主要是間諜和商人,沒有發展為實際戰爭。

1838年開始,兩國在中亞到西亞再到東歐的一長串戰線上發動了一系列戰爭,雖然這些戰爭不一定是英俄兩國直接作戰,但其主要目的都是控制當地緩衝地帶的國家。

這些戰爭包括:1838年,俄國…波斯vs阿富汗,英國vs阿富汗(第一次英阿戰爭),到1842年,英國撤出喀布林,雙方都未達成戰略目標。

1853年,為防止俄國控制土耳其海峽,英法發動克里米亞戰爭。

1856年,俄國鼓動波斯進攻阿富汗,威脅印度。

英國隨即對波斯宣戰,迫其停戰。

1857年,印度發生大起義,英國在中亞擴張勢頭有所收縮。

1865年,俄國控制塔什幹。

同年,俄國支援阿古柏在**立,英國隨即透過奧斯曼帝國試圖控制阿古柏政權。

英俄都獲得了在該國的大量權利,直到左宗棠將其消滅。

1868年,俄國控制撒馬兒罕。

1878年,俄國向阿富汗再度派出使節團,英國也要求阿富汗接受英國的使節團。

被拒絕後,英國發動第二次英阿戰爭。

英國在兩次工業革命和君主立憲之後一躍成為世界no。1,在列強當中有著最多的殖民地和4億臣民,主宰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