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閒著也是閒著,聽參謀們討論的多了,也學著畫一畫。”
“嗯,很好,多學東西,總是沒有錯的。”萌總裁越來越欣賞王佔奎,王佔奎從一個愣頭青,逐漸變成了一個多面手了,跟在他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是啥都懂一點的,萌總裁對身邊的人的教育格外重視。
這些天,萌總裁反覆的視察本溪外圍的陣地,預感大戰即將到來了。
萌總裁這邊在本溪一帶加緊訓練,備戰,駱國忠部五千全火器大軍,加上淮軍兩支策應大軍,總數共計一萬五千人以上,殺氣騰騰的直奔關外。(未完待續。)
0464 淮軍精銳
萌總裁這邊在本溪一帶加緊訓練,備戰,駱國忠部五千全火器大軍,加上淮軍兩支策應大軍,總數共計一萬五千人以上,殺氣騰騰的直奔關外。
遼寧的清軍,除了駱國忠部五千全火器大軍,加上淮軍兩支策應大軍,總數共計一萬五千人以上。
盛京城盛京將軍的直屬兵馬五千人,還有綠營兵五千左右。
光是這兩項就有兩萬五千大軍,這還不算完。
還有各地分散的綠營兵,七七八八都算是,至少五千以上。
清廷在北方的軍事是很強悍的。
此外還有山海關兵備道衙署遊成喜大軍,山海關兵備道衙署下統轄旗營一千,綠營兵四千,總數在五千以上。
此時的山海關兵備道衙署的道臺叫遊成喜,手中實權極大,堪稱一方諸侯。
“道”是介於省、州(府)之間的一級行政建制,始於明代,清初沿用。
清代的道員根據職能不同又有分守道、分巡道、兵備道之分,一般每省分為三至七個道,每個道下轄數個州府。
東北作為清朝滿族的發祥地,在清代實行不同於內地的特殊體制,不設行省,而由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主管軍政,也有人稱之為“軍府制”。
將軍之下則實行滿漢分治的“雙軌制”,即奉天府尹及各知縣等文官負責漢人民政,副都統及各城守尉、防守尉等八旗武官負責旗人事務和軍務。
這種體制在清代中前期東北封禁時還可以應付,但是進入近代,以營口開埠為標誌,東北驟然與世界相遇,面對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原有的行政體制完全無法適應。
東北政體的改革迫在眉睫,“道”的設定就是東北行政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而東北第一個設定的“道”就是駐營口的奉錦山海關兵備道。
奉錦山海關兵備道的前身是駐營口的山海關監督,其設定是營口開埠的產物,根據《中英天津條約》:“領事官署領事官與道臺同品;副領事官、署副領事官及翻譯官與知府同品。視公務應需,衙署相見、會晤文移,均用平禮。”
據此,作為開埠口岸的營口應設定與外國領事平級的道臺,以便於平等辦理外交事宜。
同治五年十月十五日(1866年11月21日)“準裁撤山海關監督,改設奉天、錦州、山海關等處兵備道。”
奉錦山海關兵備道除了負責海關及外交事宜之外,還統轄遼南各州縣的行政事務,“將沿海之金州廳、岫巖城、復州、海城、蓋平縣地方官員及所屬佐雜,悉歸新設道員管轄。”
同時還加按察使頭銜,負有監察全省大小官員的重任。
道臺本是正四品職級,加按察使後便升為正三品(事實上出任此職的官員往往因資歷等原因都享受二品頂戴)。此外,作為兵備道還轄制駐防營口的海防練軍營。可見,奉錦山海關兵備道是集行政、外交、稅收、監察、兵權於一身,是名副其實的“一方諸侯”,故此營口當地的文人都將歷任的奉錦山海關兵備道道員比作商周時期分封建制的“方伯”,如“景方伯”、“續方伯”等。
道臺,其中多數為滿人(包括兩位清宗室),這些官員當中既有善聯之類在甲午之戰中棄城而逃者,也不乏對營口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如首任道臺俊達,“鳩工建築土垣一圍,東至青堆子,西至外皮溝,廣長十里,北至河岸,南至圍牆,袤長五里。”
這是營口建城之始,也是營口城市規劃的起步。
東北地區大規模設定“道”是在光緒時期,前後共設定了13個道,遍及東三省,為鞏固東北邊疆的政治穩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些道的設定都是在奉錦山海關兵備成功運作的基礎上實施的。
奉錦山海關兵備是東北首個道級建制,在內憂外患、吏治敗壞的特定時代,在東北唯一對外開埠的特定區域,對於提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