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以湘係為主的一班漢人自籌兵勇。才得以戡平大亂。軍興的時候。朝廷的政策是誰打下的地方交由誰管理;戰後。地方政權自然就紛紛落入漢人手中。
這個局面,愈來愈多的旗人不服氣。
拿出來說事的,翻來覆去,就是一個關卓凡。
誰說長毛都是漢人打平的?上海是關卓凡保住的;江蘇是關卓凡和李鴻章一起打下來的;金陵,軒軍的炮彈可是比曾老九先打進城裡的!如果不是恭老六維護曾家兄弟,金陵城就是咱們旗人拿下來的了!
如果是那樣的話,現在旗人也不會被漢人逼得喘不過氣來了!
恭老六和肅順他媽的一路貨色,吃裡扒外!
現在。軒軍把美國的反叛都打平了,哪一個漢人辦得到?
八旗的這份威風,真叫“超祖越宗”了!太宗皇帝最遠打到朝鮮,十全老人最遠打到尼泊爾,都比不得美利堅隔著一個大洋那麼遠。怎麼好說我們旗人“一蟹不如一蟹”?
這班人,開始公開地要求朝廷重用旗人,貶抑漢人。
慈禧和恭王都非常清醒。關卓凡是一個異數,除了他之外,旗下大爺們,不堪如故。是絕對不可以重用的。比如瑞麟那個位子,換一個旗人去做。一樣無能、貪墨,而督撫裡總要有個把旗人點綴,一動不如一靜,還是瑞麟做好了,倒也不完全因為他是慈禧的私人。
用一個瑞麟,慈禧和恭王已經是捏著鼻子了,架得住再來幾個?
欲求不得厭飽,這班人對當國的恭王愈加憎恨,暗地裡形成了一股倒恭的潮流。
一個是洋務和保守之間,新舊水火。
洋務派對軒軍的勝利,當然歡欣鼓舞,這是不消說的;荒唐的是,不少守舊人士也自以為找到了支援己方立場的依據:中國人既打垮了洋人,可見洋人那一套本不中用,之前道光朝和咸豐朝那兩場亂子,不過是洋人一時僥倖罷了。治國平天下,還是得祖宗章法、孔孟大道啊。
洋務派瞠目:軒軍用的可是洋槍洋炮!
保守派:洋人的堅船利炮,咱們花點銀子也就都有了。其他的奇技淫巧,拿來做什麼用?
其時的中國,真正辦開洋務的,主要是兩個地方,一個北京,一個上海。上海那邊,保守派們自然當看不見,集中火力攻擊的,是北京這一塊。於是,一度被關卓凡獻“請他們來試試”之計壓下去的反對洋務的風潮,又抬起了頭。
北京主持洋務的,是恭王,於是嫉恨漢人的旗人和反對洋務的守舊人士,自然而然,結成反恭的聯盟。
另有一種人,專門投靠剛剛嶄露頭角的新貴,提前預留地步,以求日後的飛黃騰達。為此他們不惜對當道者主動發起攻擊,為後起的新貴掃清障礙。這班人中盡有膽大心黑的,遵循的是“高風險高回報”的思路,失敗了輕則降級免職,重則充軍殺頭,但若功成,回報卻極其豐厚。
他們眼中,當道者自然是恭王;這新貴嘛,乃是關卓凡。
其實,當時關卓凡還是被視為恭王一系的,但對於這班人來說,這個根本不是問題。歷朝歷代,把恩主踩在腳下,借勢上位的,不知凡幾。
這一班“政壇狙擊手”,正暗地裡磨拳擦掌,只待軒軍回國,就要有所發動。在日後波雲詭譎的政爭中,他們會有精彩表演,現暫時按下不表。
幾路人馬,共同的目標,是恭王;共同的“倚靠”,是關卓凡。
還有最後一路,異曲同工,也是“倚關攻恭”。
幾路之中,以這最後一路能量最大。但這一路說到人數,究竟起來,卻只有一人。
這個人就是慈禧。
對待旗人和洋務的態度上,慈禧和恭王是完全一致的。
但對待權力的態度上,可就不一樣了。
慈禧的地位非常微妙。名義上,最高的決策權在慈安手裡;而實際的辦事權,全部掌握在恭王的手裡。就是說,慈禧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第一,要慈安支援;第二,要恭王服從。二者缺一不可。
慈安是很少不支援她的,這一層問題不大;但恭王可就不是完全服從了。
叔嫂二人如果生出不同意見,最終又不能達致統一,會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慈禧遷就恭王,這種情形並不算少。
一種是慈禧堅持,恭王只好遵命。
但“遵命”絕不代表慈禧的意志就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軍機都是恭王的人,六部也都看恭王的臉色,一件事情,如果恭王心裡不想辦,就算朝堂上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