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來了一場混戰,幹掉了不少國民黨軍隊。
這情況又復現在淮西大地上。 蒙宋軍隊的建制都給打亂了,只能是亂打一氣。 這場混戰一開始是難分難解。 誰也沒有佔到便宜,到了後來情況急轉直下,蒙古軍抵擋不住了,造成蒙古軍隊抵擋不住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淮西老百姓的加入,另一個就是鄭靜和艦隊趕到安慶,給博羅歡送上了“歡送禮炮”。 博羅歡不得不夾著尾巴逃跑。
一開始,這場混戰之所不分勝負,各有斬獲,原因在於蒙古軍隊地裝備比宋軍好,身體素質也比宋軍強。 怯薛兵團號稱蒙古軍隊的總預備隊,其裝備、伙食、訓練自然是最好地,士卒也是選了又選,好中選優。 戰鬥力自然是強。 這是總預備隊,雖然享有這些優勢,但是最缺乏的卻是戰鬥經驗。 這點很好理解,作為總預備隊的怯薛兵團平時戒備森嚴,隨時可以出動,隨時可以開赴需要的戰場。 事實上這支軍隊在忽必烈時期能夠上戰場的次數不多,原因在於好東西總是很少使用,在不得不使用的時候才會使用,因而他們的實戰經驗遠遠不如經歷了長時間戰火洗禮地宋軍。
三衛軍也與此差相彷彿。
再者,建制打亂了,蒙古軍隊力量分散,騎兵不能集中起來集體衝鋒,利用嫻熟的騎射技術給敵人以重大殺傷的戰術派不上用場。 騎兵的集體衝鋒威力很大,少量的騎兵衝鋒效果會大為減少。 騎射技術也與此相彷彿,他們人一少。 善於各自為戰的宋軍自然是佔盡了上風。
對於宋軍來說。 淮西淮東兩支軍隊長時間沒有得到朝庭的補給,能夠生存下來全在於李庭和張世傑的努力。 有很多軍隊是給蒙古人打散了,好長時間與朝庭失去了聯絡,但是他們憑著對華夏地忠誠堅持下來了。 這種堅持的直接後果就是由於長時間沒有合理的補給,裝備營養自然會成為大問題,裝備不好,身體狀況差也就是必然之事。
這並不是說他們就真的很差勁,正是這種艱苦的壞境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可以說堅持下來地人都有鋼鐵一般的意志,一遇到蒙古軍隊自然會進行不屈不撓的戰鬥。 再者,他們實戰經驗豐富,更善於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與敵周旋。
因而,蒙宋軍隊各有勝長,打個旗鼓相當也就是必然之事。
這一打,整個淮西到處都是混戰的軍隊,老百姓自然是幫宋軍了。 一來是民族正義感號召老百姓來幫助宋軍;再者蒙古人在淮河流域的暴行激起了老百姓的仇恨,巴不得他們倒黴,想不幫宋軍都不行。
忽必烈雖然下了約束軍隊不得屠殺搶掠,以此來收買民心的嚴旨,對於蒙古軍隊來說,搶掠根深蒂固,哪能在短時間內消除,一有機會就會幹些讓老百姓切齒的事情,宋軍向他們開戰,老百姓自然是開心了。
宋軍本來就善長各自為戰,和怯薛兵團與三衛軍打起來一點不落下風,再得到老百姓的幫助,如虎添翼,哪裡有蒙古軍隊,哪裡就有老百姓帶著宋軍來追殺。 一時間,忽必烈手中地兩支王牌軍隊好象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想不敗都不行了。
混戰地訊息傳到李庭芝,張世傑耳裡,兩人都是苦笑,兩人打了一輩子的仗,就沒有打過這種沒有建制地混戰,就是當日焦山水戰張世傑慘敗,最後還是有組織地撤退,也沒有這麼混亂過。
兩人稍一商量,把情況相互參詳一番,決定來個渾水摸魚,亂中求勝,利用蒙古騎兵在混戰中不能集中,不能進行大規模集體衝鋒,無法發揮戰術特長的良機好好打他個大勝仗,即使不能全殲怯薛兵團和三衛禁軍,也要重創他。 於是,兩人下令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取得老百姓的支援,放開手腳,打他個天翻地覆。
這一命令和當年淮海戰役時前委下達的不怕打亂建制地命令有異曲同工之妙,解放軍在這場混戰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而宋軍得到這一命令。 不折不扣地執行了這一命令,狠狠地打擊蒙古軍隊。
當博羅歡接到這訊息時,他立時傻眼了,他雖是一員良將,身經百戰,也是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混戰。 完全沒有章法,沒有建制。 沒有指揮的戰鬥一百年也不知道能發生幾次,他自然是沒有經歷過。 好在他的軍事才幹不凡。 稍一權衡之後,立即下令所有的蒙古軍隊歸建,向安慶靠攏。 他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重新收攏軍隊,以安慶城為依託,阻擊李庭芝和張世傑。
博羅歡是一員良將,他非常清楚李庭芝和張世傑地意圖。 兩人是想攻佔安慶城,然後在附近蒐集船隻渡過長江趕去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