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笑著等待熱乎的晚飯上來。
離韋州只有二十多里了,這裡的所有人都明白,他們之後可能就要隨大軍作戰,再沒有這樣獨立作戰的機會了。
要知道,從韋州順著葫蘆川北上,直抵靈州,路程不足百里,他們最可能的就是作為大軍哨探趨前一些,和零星的西夏斥候見一見陣仗,想要再有什麼像樣的功勞,真得要看運氣了。
戰果出來,營地中頓時陸續響起歡呼聲,也不知是誰,抽出長刀,縱聲高呼,猛虎……
接著,營地中的戰士們群起應和,連綿不絕的呼嚎聲,在漆黑的西北大地上響起,伴著西北的風沙直上雲霄。
這樣的歡呼場景,他們已經經歷過了太多次,但每一次,都是那般的激昂熱烈,每一次,都是那樣的莊嚴威武。
因為,他們既在為自己的勝利而歡呼,也是給予戰死同袍最好的哀悼,更是宣示著,猛虎武勝軍的不可戰勝。
此戰,戰死四人,三人為箭矢射中面部要害而亡,一人因墮馬而死,都屬於意外情況,由此可見,一支重騎兵的恐怖威能。
而傷者,皆為輕傷,可以忽略不計……
戰國無疑是輝煌的,殺敵一千六百餘,實際上,其中多半都是自相踐踏而死,為騎兵殺傷的卻在少數。
俘敵六千餘,其中佐將一人,小首領兩個,其餘皆為下級官佐,投降的也多為負擔,奴役,正兵很少,多被殺死或逃竄而去。
最可笑的是西夏騎兵,措手不及之下,多數徒步散於鄉野,只有少數人騎馬逃離。
所以,兩千餘戰馬,以及兩百駱駝,便成了秦軍最大的一項戰利品,不過現在大秦真的是不缺馬,讓這些戰利品價值縮水不少,不過值得安慰的是,戰馬中多一半都是深得秦人喜愛的河西馬。
而駱駝深能負重,在沙漠中的作用也遠大於馬匹,到是一項不錯的戰利品。
至於刀槍弓箭鎧甲,秦軍將士都不太看得上,只是堆成一堆,等待後面大軍來到之後接收便是。
而俘虜的西夏兵卒,多數都是漢人,也不難處置,秉承大將軍趙石一脈的風格,党項羌人一個不留,比在金國省事的是,不用再甄別什麼軍官,這些党項羌人一死,軍官也就沒了。
這裡面的漢人,最多當個小頭目,基本還都不在正軍之列。(未完待續……)
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韋州
兩日後,韋州城下,秦軍各部陸續趕到,一時間,大軍雲集,刀槍如林,旌旗蔽日,秦軍營寨,密密麻麻分佈於韋州城下,一眼望不頭。
此時,西北已漸漸進入秋季,風沙之中,透出了一絲涼意,一面面秦軍將旗在風中烈烈舞動,人喊馬嘶之聲,響徹天地。
數十年過去,秦人復來,聲威更勝當年……
韋州城靜靜矗立在那裡,好似一點聲息皆無,高大的秦人騎士,在城下縱橫來去,耀武揚威,好似一點也沒將城上守軍放在眼裡。
韋州城並不算高大,當然,那是和長安或是幾座北地雄城相比,實際上,韋州城在西北,算得上是有數的大城。
因北接靈州,南連蕭關,東控橫山,實乃西夏一等一之軍事重鎮,一旦西夏有南侵之意,這裡便是西夏人囤積糧草之地。
而秦人若是北來伐夏,這裡也是必經之所在。
由此,西夏各大軍司起伏不定,但韋州之靜塞軍司,卻從來不曾輕動過。
而近十數年來,因與金人連年戰於河南地,河東等處,左廂軍司漸漸勢強,西夏東南東北各大軍司皆受左廂軍司轄制,左廂軍司也一躍而為各大軍司之首,權柄比起當年西夏立國時來,更勝三分。
這樣的勢頭,別說各大軍司,即便是皇帝陛下,以及朝中重臣們,也無可奈何,因為如今的西夏國相大人正是出身左廂軍司。而繼之者。更是國相大人的侄兒。如今的西夏名將李元翰。
當然,左廂軍司之所以膨脹到如今地步,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卻是,可以任意取用東南銀州等地之糧草,而其北面,又是西夏最重要的養馬所在,如此糧馬不缺,又常年與金人交戰。將強兵精之下,其勢也更是難制。
不過,歸根結底,還是東邊的各大軍司失去了制衡左廂軍司的能力,在這個上面很多睿智之人就算不願意,也必須承認,若沒有李元康叔侄兩人勵精圖治,如今的左廂軍司也不定會比西南的右廂軍司強的哪裡去才對。
可以說,時事造就瞭如今的左廂軍司……
不過與其他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