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5部分

年中考中進士者卻不下百萬。大宋朝每年四十萬人參加科考,中進士者最多不過300餘人,最少的時候不足百人。所以在中國考中“三元及第”,其難度相當於“十億分之一”,甚至百億分之一。

王巖叟生前曾首倡“國家寸土,決不可讓於外人”的觀點,由此,中國誕生一個成語:寸土不讓。

王巖叟現在還沒有死。但才抵達汴梁的趙興一點訊息都不知道。他只知道眼前。蘇軾就在他眼前,在船上接受了朝廷重新貶謫地旨意。這位宣慰使懷揣著兩份聖旨。一份是蘇軾的新貶謫令,一份招呼趙興到資政殿報到,接受皇帝的問對。看來朝廷也知道是趙興在這一路上袒護蘇軾。

這次趙興沒有抗旨,他爽快的接受了旨意,背過人來,他吩咐程爽護送蘇軾到杭州:“茉莉院對面猶太人的莊子外人無法進入,你把蘇公送到那個莊子裡面休息,兩名解差安置好了——無論如何要留住蘇公,等我地下一步訊息。”

程爽點頭稱是,万俟詠明白了趙興想做的事,他嘆了口氣,說:“帥子連暫時跟蘇公同去吧,大人在京城要應付各方面,我在,也好有個商量。”

趙興接著轉向李之儀,笑著問:“端叔(李之儀宇端叔),我打算向朝廷求一個指射之地為官,端叔不妨在家裡等一等,等我處理完朝廷的事情,再來找端叔相聚。”

李之儀仰臉向天,思索了一陣,嘆了口氣:“官場險惡,哪裡是我輩待地地方,離人的好意我心領了,且容我歇息一下再說。”

所謂“指射之地”是指宋朝的一種任官制度,宋朝任官有八路定差制度: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與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福建路、荊湖南路,這八個地方屬於宋代的窮鄉僻壤,一般有學問地人都不喜歡去那裡當官,為了彌補吏員的缺失,朝廷允許地方主管隨意任命中原及本地在選官員就差,稱“指射”。

原本地歷史上,“天下第二情詩作者”李之儀這輩子唯一做過地就是蘇東坡這一任的屬官,因為蘇東坡的推薦,他擔任了半年的通判,此後黨爭越演越烈,李之儀沾染上蘇東坡這個舊黨骨幹,此後再沒有人聘用他。

然而,趙興已經橫下一條心來逆天,他知道李之儀現在雖然有點心灰意冷,但官本位思想下教育出來的他,終究還是想出來做官的。而現在新舊黨的紛爭才剛剛開始,出來做事還能有個名目,等黨爭越來越擴大化,那時,即使李之儀想出來做官,也沒人敢用他。

他就是來逆天的,現在就從李之儀開始。

趙興堅持地說:“八路指射之地並不全是煙瘴蠻荒之地,端叔放心,我趙離人是不會虧待自己地,跟著我,絕對不會吃不好喝不好。”

李之儀輕輕一笑,答:“這我倒是相信,就看離人在路途上,依舊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居,務求其潔,車馬,務求其美,我就知道離人不是個虧待自己的人。罷了,我等離人訊息。我住哪兒你知道?”

“知道”,趙興點點頭。李之儀一定住他哥哥李之純那兒,而李之純時任開封府尹。

宋朝規矩貶官非奉召喚不能回京。所以蘇軾即使到了汴梁城也不能停留。趙興送別李之儀後,又在碼頭上告別蘇軾,領著從人慢慢地向自己在京城的家——也就是現在的馬夢得家——走去。

大相國寺的碼頭喧鬧依舊。平民百姓感覺不到朝堂高處血淋淋的爭鬥,他們依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初這幅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景象曾讓趙興迷醉,他曾呆坐在碼頭邊的鋪子裡,痴痴迷迷地欣賞一整天街景,也不覺得乏味。但如今他再看這幅景象。感覺就像是看電影一樣,總覺得隔著一層幕布,給人一種不真是的感覺。

馬夢得也還是那麼繁忙。趙興抵達的時候,他不在府中,聽說是出去巡視店鋪了,鄰居麻秀才依舊是個秀才。只是幾年不見有點老態了。他在街上遇到趙興,立刻熱絡的攀談起來。有他介紹。趙興順利的住進馬夢得家中。馬夢得府裡地家人幾乎都換了個遍。他的長子馬融還記得趙興,聽到趙興的到來,連忙在中廳迎接,順便派人去請父親回家。

不一會,首先趕到地是程夏,他一見趙興,急忙喊:“不好了不好了,七叔。這時候你怎麼還來京城。章相公已經恨死了師公。正琢磨怎麼折磨師公呢。我因為曾跟師公學過幾天書,衙門裡也很不待見。若不是我跟七叔學過算術。衙門裡的一賜樂業人再幫我一把,連我都待不下去。”

“待不下去就走”,趙興平靜地回答:“我這次來京,若章相公還念舊日情意,我就求取外任。若他不念這份情,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