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拼湊了一個直徑一百多米的環形防禦陣地,戰馬都趴在中間。
小鬼子四面合圍,組成了一個鐵桶陣,機槍排已經被困在一座小山包上面。
好在機槍排每個班有4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還有4支衝鋒槍,一個排就有16挺輕機槍,火力密度已經能夠頂得住兩個中隊的小鬼子。
而且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射程800米,死死地壓住了小鬼子歪把子的600米。衝鋒槍安裝前支架以後,射程80——240米,剛好讓小鬼子的三八式步槍、擲彈筒失去了用武之地。
機槍排看起來被四面包圍,顯得非常危險。但是小鬼子都是步兵,既沒有重機槍,更沒有迫擊炮這些重武器。所以說,在子彈打光之前,機槍排並沒有什麼生命危險。
當然了,如果外面沒有接應力量,機槍排註定全軍覆沒,那是沒有疑問的。現在有接應力量,所以機槍排長張楓凌不會選擇突圍,讓小鬼子捅自己的屁股,從而增加不必要的傷亡。
“趕緊架炮,給機槍排炸出一條路來!衝鋒槍手保護炮兵,榴彈槍手跟我來!”
陳大柱一邊下達命令,一邊策馬往山坡下衝去。炮兵能夠炸開一條通道,但是機槍拍要想撤退,就必須有側翼的掩護力量。
不然的話,小鬼子一路尾隨突圍部隊,然後拼命在後面打黑槍,就憑小鬼子步槍兵的命中率,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畢竟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658、又殺回馬槍
機槍排一時三刻並沒有什麼危險,陳大柱之所以著急,關鍵問題是巖田文衛選擇的行軍路線一反常態,頓時讓他感覺有些措手不及。
就像兩個人下棋,你自認為設計了一連串“精妙的絕殺招法”,結果發現對手根本不肖於顧,然後隨手一拍,把一枚棋子下到了棋盤的另外一邊,和你半點關係都沒有,那才是最大的挫敗感。
命令偵察排孤軍深入營口搗亂,陳大柱是早就計劃好了的。他的設計指導思想,或者是成功的基礎,就是建立在迎頭給巖田文衛一個“當頭棒喝”之後,然後策馬揚鞭而去,讓小鬼子在後面聞馬屁。
利用這個空隙,陳大柱就可以從容接應偵察排衝出營口,一頭扎進深山老林。到那個時候就成了龍歸大海,讓小鬼子乾瞪眼。
現在巖田文衛這個王八犢子困住了機槍排,就變成了陳大柱的“絆馬索”,一不小心就會栽一個大跟頭。
偵察排大鬧營口之後,必然招來小鬼子的瘋狂報復。如果外面沒有接應的話,那就必定損失慘重。
陳大柱設計的所有行動,都是一環扣一環的,絕對不能出現絲毫偏差,更不允許在節骨眼上掉鏈子,否則就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災難性後果。
陳大柱的主要任務,是掩護“朝鮮補給大隊”安全透過自己的防區。所以他需要的是時間差,而不是這一次戰鬥殺敵多少。
如果要殺小鬼子的話,他的下手物件就會是大石橋守備大隊,或者是營口守備大隊。而不會像現在這樣,一會兒是礦場,一會兒是“營口神社”,還有什麼公司、銀行金庫。
陳大柱現在既不差錢,又不缺糧食。這些部位僅僅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根本沒有現實的戰術意義,所以吸引力很小。
再說了,他也沒有想過要當富家翁,怎麼可能閒得沒事兒幹,跑去搶鬼子的銀行幹什麼呢。
話說回來,搗毀的這些部位,都是小鬼子當成命根子的地方,而且是“社會影響極為惡劣”的破壞事件。
所以陳大柱決定“攻其所必救”的一連序列動,就是在貫徹白書傑“把卑鄙無恥進行到底”的戰術原則,屬於那種“殺人不多,影響極壞”的下三濫招法,正因為如此,有最快的動作把機槍排救出來,然後把戰鬥執行機制,扭轉到自己設定的軌道上,那才是陳大柱著急的原因所在。
咻——咻——咻——迫擊炮沒有讓陳大柱失望,一分半鐘之後就打出了一輪4枚榴彈,並且準確地落在小鬼子的人群當中,終於給了巖田文衛一個下馬威。
巖田文衛作為一箇中佐(也就是少校),自然不是吃乾飯的,手中的指揮刀向身後一劈,隨即嚎叫一聲:“砲兵陣地後ろ、第五の小隊に反撃敵の砲兵陣地!”(炮兵陣地在我們身後,第五小隊立即反擊!)“老子就知道你會有這麼一招,來吧!”陳大柱看見四五十個小鬼子翻身衝過來,頓時大吼一聲:“榴彈槍進行組亂轟炸,開火!”
4枚槍榴彈也就是四枚手雷而已,比迫擊炮差太多了。但是,把手雷扔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