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時,他們早已淘到第一桶金至起碼把娶老婆的資本賺足了。這種差異怎不叫人心動?還有一些更靈活的將初中畢業的子女送去讀師範,3年過後馬上可分配到學校教書。他們領第一個月工資時也恰恰是同班上大學的同學交第一學年學費之際。這又是多大的懸殊啊!
不過,當90年代末“分配”不復存在時,不管走哪條路的都真正地恐慌了!師範畢業生供過於求,計劃生育節節奏效學齡兒童越來越少,想當老師需考試競爭崗位;要想捧鐵飯碗進事業單位甚或當公務員,則需專科甚至本科以上才有競爭考試的資格。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幾、幾十人競爭一個職位,某市還創下368人報考一個職位的吉尼斯紀錄!時常還可見報上報道諸如“碩士研究生爭著幹賣肉工作”的奇聞。總之,在我們這個總是羞羞答答不大情願講“失業”(很長一段時間官方語言用“待業”替代)的國度裡,求職就業已成為政府頭疼民眾關注的國計民生焦點之一。
當然,形勢並非絕對嚴峻。且不涉及歪門邪道、領導特殊照顧等等不正之風,就在高校裡邊還有一條充滿誘惑力的小小陽關道。上世紀80年代開始,“選調生”制度逐步風行。所謂選調生,即由省委組織部統一分配名額,各高校從優秀學生幹部(一般要求是黨員)中挑選一批應屆畢業生,經過一定的考試考核,就可確定為選調生。選調生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