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地消耗其力量,使戰爭趨向不利於敵的持久局面。平津失陷、淞滬告急的形勢,加速了中華民族團結的程序。國家面臨空前的危難,全民加強了新的凝聚。中國共產黨倡導和促進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奠定了中國不敗的重要基礎。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在戰略問題上相互協商。中國共產黨根據中日雙方的情況特點及其戰爭規律,提出了以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為中心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為中國人民爭取抗日勝利指明瞭具體道路。國民黨部分地接受全國人民的意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表現了一定的進步,召集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發表了《抗戰建國綱領》,召開了國民參政會,承認了各黨派的合法存在,實行了某種程度的民主權利,進行政治機構、經濟體制和文化活動等方面的某些改革,從而使全國出現了空前的團結救亡的高潮,形成舉國上下全民族抗戰的新局面。國共兩黨的軍隊作了合理的分工,國民黨軍隊擔負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擔負挺進敵後,發動、組織與武裝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收復被佔領土地,建立抗日根據地,開闢廣大的敵後戰場,從敵後鉗制、消耗和消滅敵人,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
正面戰場是戰略防禦階段的主戰場,擔負了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任務。雖由於戰略指導的某些失誤,進行單純的陣地防禦,未充分發動民眾參戰,使得多數作戰未能給敵人以更大的消耗,並喪失了過多的國土和城市。
但廣大愛國官兵出於民族義憤,不惜流血犧牲,進行頑強的作戰,仍給敵人以相當的打擊。每次會戰都能持續一月至數月之久,並能在會戰後期跳出日軍的大合圍圈,儲存了軍隊的主力。
在敵後戰場,按照毛澤東的戰略部署,展開了中外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戰略行動。日軍主力氣勢洶洶地向中國腹地進攻,八路軍、新四軍迎敵而上,向敵佔區挺進;日軍在正面不斷佔領新的地區,而在後方卻不斷丟失已佔領的地區。八路軍、新四軍自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