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2部分

與國民政府依賴外援的戰爭指導思想分不開,但同時也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封鎖,保障抗戰與戰時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客觀上反映了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聯絡,從而具有世界意義。抗戰開始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的建設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建設國際鐵路幹線

抗戰初期,蘇聯支援中國抗戰比較積極,為便於接受其援助,利用舊軌建設了寶(雞)天(水)鐵路。為了開闢西南國際交通線,動工修築了湘桂、黔桂、滇緬、敘昆鐵路的部分路段。

二是建設國際公路幹線

在西北,修通長3400公里的蘭新公路線,與蘇聯鐵路線相連線,成為西北唯一的國際運輸線。在西南,主要是修築滇緬、滇越等公路。

其中修築滇緬公路,1937年底動員15萬民工,在改善昆明至下關段的同時,從下關延修至中緬邊境的畹町,一年即完成通車。

三是開闢國際航線

抗戰開始後,與美國合辦的中國航空公司,曾增開武漢至廣州、重慶至香港航線; 1938年與蘇聯簽訂中蘇通航合約,聯合興辦中蘇航空公司,開闢了重慶至莫斯科航線。

著力改善後方交通運輸

國民政府以修築公路為主要目標,採取改善舊路與興建新路並舉而以改善舊路為主的方針,建設交通網路。在西北,以蘭州為中心,改善和新建西北各省公路幹線,並與河南、湖北、四川諸省公路接通。在西南,除發揮貴陽這個西南公路中心的作用外,加強重慶與成都、貴陽、昆明、長沙等各省會公路溝通,接通西南交通線與西北交通線及國際交通線的聯絡。同時,為了補充公路動力的不足,對20條內河進行航道疏浚,建造淺水輪船提倡木船運輸,增加水運能力,並發展水道聯運和水陸聯運,提高了後方運輸能力。

動員海內外人民發展大後方運輸事業

廣大內陸地區鐵道、公路運輸十分落後,但民間的人畜舟車驛運卻蘊藏著巨大潛力。1938年10月全國水陸交通會議決定,“利用全國人力獸力之運輸,以補充機械之不足”。

1939年交通部設立驛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