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1部分

整整三年的戰爭已經消耗了太多國力,但付出總會有彙報,因為這些消耗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優越環境和國際政治基礎,等到戰爭結束,中國的發展一定會是質的飛躍。

這件事確實是吳紹霆關心的一點,中國的軍工業在這幾年時間有突破的發展,但很多民用工業依然相對於落後。而且中國工業普及率並沒有預想中的那麼強大,所以在戰爭結束之後,他會利用這段和平時間加快國家整體的發展節奏。

不過在正式制訂國內發展的細節計劃之前,擺在吳紹霆面前的還有另外一項工作要優先處理,那就是關於對暹羅和寮國的殖民統治。

由於亞洲共同體計劃一開始就打出了“反殖民反侵略”的口號,因此中國即便獲得了對南亞的控制權,也不能如此明目張膽的推行殖民政策。

在昆明元首行營召開的“南亞國策會議”上,國策研究院的顧問以及總統府的外交官員們,前前後後提出了許多吞併暹羅和寮國的對策。事實上,寮國的情況要比暹羅好得多,因為到目前為止寮國依然是歸屬在暹羅的統治之下,寮國的國民早已經失去國家的意識。而中國完全可以藉口無法幫助寮國組建合適的政府,因此只好代為治理。

吳紹霆對寮國的處理方案表示贊同,他決定將寮國分成七大行政區,行政級別暫定為“邦”,也就是故意取消寮國“國家”的概念,這七個邦擁有獨立的司法、立法和執法等權力,在未來的發展中也會獲得更多的主權,當然,除了軍事和外交永久屬於中國掌握之外。

其中三個邦由當地的名門望族出任總督,但這些寮國籍總督在就職儀式上必須宣誓效忠中國,並承認是中國政府的下屬官員,同時與中國中央政府高階官僚的子女通婚,以此加強中國與寮國之間的民族融合。

第1131章,規劃南亞

另外四個邦則由中國委派總督,所有總督都授予一等公爵的爵位,而公爵字首稱呼正好是所在“邦”的名稱。這是中國榮譽制度改革之後,一等公爵第一次有實際意義的封地,並且從此以後也成為一種慣例,中國在海外的領地享受真正的爵位封地。

除此之外,吳紹霆決定將寮國改名,以寮國中古時期的王朝名稱“瀾滄王朝”為依據,將寮國正式易名為“瀾滄聯邦”。他還要求在瀾滄聯邦的憲法裡面,必須明確做出規定和註釋,稱瀾滄聯邦是名義上的合眾聯邦國,但中央政府的行使權力由中國中央政府代替。

在中國委派瀾滄四位總督人選上,吳紹霆也擬好了名單,分別是為:佔巴塞總督李純,受封為佔巴塞大公爵;色貢總督吳復甄,受封為色貢大公爵;琅南塔總督顧品珍,受封為琅南塔大公爵;沙裡武耶總督朱培德,受封為永珍大公爵,他也是唯一一個與封地名稱不同的海外大公爵。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附屬海外領土修正法案,所有在海外任職的總督極其附屬官員,均是文職身份,在軍事方面只享有地方衛隊、憲兵部隊和警察的調動權,其餘擴編、練兵、預備役部隊以及駐地新兵營全部歸屬國防部直轄監管。

不過考慮到非常時期,所以這項法案暫時不予執行,所有總督在上任之後仍然可以保留軍職,直到戰爭結束之後再酌情另外安排。

瀾滄聯邦的成立不算什麼難事,哪怕中國在寮國沒有駐紮多少兵力,可是失去暹羅和英國兩大靠山,寮國上上下下都還指望著有人能來主持大局,總不至於讓黎明百姓餓死。因此對於昆明元首行營的安排,他們只能逆來順受,甚至還能強顏歡笑表示支援。

然而在暹羅的問題上卻顯得要棘手許多,不僅因為暹羅本身就有一定的軍事實力,而且在此之前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版圖,既不能扶植軍閥製造分裂,又不能明目張膽的宣佈廢除暹羅國號,實在是難以下手。

如果中國真的要強行吞併暹羅,勢必會引起暹羅地方軍的頑抗,一旦鎮壓作戰不能在短時間之內取得成效,到時候事情就會越鬧越大,外界輿論就會抨擊中國的入侵行為。倒頭來只會平白無故的多增風險,這是得不償失的事。

經過好幾天的連續會議,吳紹霆總算找到了一個折衷的解決辦法,他決定將暹羅按照瀾滄聯邦的方式分解整個國家。

既然暹羅看上去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有著堅不可摧的統一政治,那中國就要針鋒相對,利用各種手段專門來打擊暹羅優勢的地方,直至所有優勢全部消失殆盡。

吳紹霆計劃給予暹羅一個整體國家的名義,並且推行諸侯聯邦制度,扶持拉瑪六世為暹羅國王,然後將暹羅全國分化為十一個親王封地和七個諸